种下歧视,不可能收获文明
澎湃新闻网发的两篇报道:《东北人南下的人口迁徙之旅:三亚哈尔滨籍候鸟老人近20万》和《三亚市副市长李柏青:外地人口撤出,三亚一夜之间会变成空城》,让三亚人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会这么多,庞大的数字又一次触动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经,网上照例又是一片地域攻击式的对骂。 网上的声音、所反映的情况,有些是事实,确实有一些人将一些不好的习惯、甚至是犯罪行为带到了别的地方。但有些则属偏见,比如宰客喧哗是所有城市都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某一个地方人才有的专利。 外来人口一定会对本地文化产生冲击,有时候这种冲击是正面的,有时候是负面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可森林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能包容万物。我们的很多城市少不得也要走由独木到一片树林,再到一整片森林的路。 大自然会找到彼此制约联系的纽带,人类社会也一样。不文明的行为,哪个地方人都厌恶,而文明的感召力对所有的人群都是一样的。所以不要夸大了人群的不同,不同国家不同人种的人群都能交融,何况是一个国家的,你信奉仁义礼智信,他也一样。 这种要求是双方的,这种责任也是双方的,一厢情愿办不好文明这件事,你指责别人撒野的时候,也别忘了这首先是个秩序建设的问题,当你一口一个外地人怎么样、如何抢资源的时候,也要问问自己有没有把他当成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 融合是大势,户籍开放也是大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别说三亚了,中国哪个城市不是正在经历这种痛苦的磨合过程?20万东北人算什么,河南又有多少人在外头?三亚在中国的城市谱系中,只能算小字辈,动不动吸纳几百万人口的上海北京没叫唤,三亚更没理由叫唤。除了有限的几个特大城市,大多数城市将敞开大门:城市向农村敞开,大城市向小城市敞开,在这样的跃进中,大家共享城市文明的光荣。 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能磨合好,二三十年前的深圳能磨合好,未来的三亚也一样能磨合好。中国整体的文明素质在不断提高,这不是通过砌门槛、关上门取得的,恰恰是开放融合,是用耐心慢慢一点点磨出来的。急功近利式的强捏,其实是另外一种暴力。重要的不是来自哪里,而是我们能给出什么,给出文明,最终收获的也是文明,给出歧视,最终不可能收获和谐。 地域的色彩会日渐淡化,现在东北人往南迁,以后的南方人也可能会往北迁,迁徙越自由、门槛越低、障碍越少,越说明社会文明程度高。 千万别执一已之私,也别固步于一城一地的争执。别动不动说这是谁的三亚,那是谁的上海,大家都是中国人的城市。你可以指责别人不文明,但不能简单地套用地域的概念;你也可以指责这件事做得不好那件事做得不地道,但不能以偏概全,把它贴上一群人的标签。方言有地域差异,脾气各有不同,生活习惯更可能千差万别,可是文明从来没有地域差异。 这种偏见不会增加你血液里的高贵感,只会让你迷失在指责和找替罪羊的情绪之中不可自拔。很多文明的冲突说到底只是利益的冲突、权利的冲突,与其去指责归纳总结不同地方人的不文明习惯,不如多想想,用什么样的办法能让大家共同遵守一种规则,用什么办法让大家共享公共资源。有文明的法度就不愁没有文明的社会,搭建好秩序的框架细则,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吧。 |
关键词:三亚,人口迁徙,空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