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指责埋怨的切实压力
11月20日,郑州空气污染指数爆表,网友“大花猫”通过网络发布《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信中称“对你和你的政府对雾霾治理非常不满。你可能听不到,许多人都在埋怨你,指责你,谩骂你!”公开信发布后,大量转载,引起社会关注。 郑州市长马懿的秘书张处长称:就是骂骂,又怎样?起初,这位秘书的回应令人不满,也让当地政府险些置身舆论窘境。事后,郑州市市长马懿在郑州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表《致郑州市民的一封信》,表示市民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富有建设性,政府应该认真对待,言辞恳切,挽回了声誉。 一封公开信,只是一己之见,不具民意代表性。但是,公开信引发公众关注,政府的回应,就是对待民意直接表达态度。是不是谩骂,有没有道理,可以据理直陈,有一说一。信件和回应作为公开的互动,体现了民意的待遇,让人感受到它是否存在切实压力。 眼下,全国很多地方都饱受雾霾侵袭之苦,治理是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事业,急不得。但任务有多艰巨,“长期”是多久?人们心急吗,或者急到什么程度?这无法做结论,但政府需要有判断。人们对雾霾的关切和焦虑,有必要提前、主动了解。遗憾的是,也不是人人都真的会写出这样一封公开信,直陈心声,有不少埋怨可能藏着掖着,或变成了调侃、嘲谑。假如情绪只是心照不宣的流淌,也难以对决策议程有所敦促。 出现了一封公开信,也不因此而具备了民意代表性,说明不了民意忍耐力有限了。但议程表有没有,时间表有没有,需不需要向社会交待工作进展,甚至表达愧疚与歉意,安抚人们焦虑之情,这些是需要做出交账的。疑问没有具体提出,不代表不真实存在。雾霾,作为决策治理的对象,不能与它的自然气象特征一样,充满混沌之感。 地方治理中,各种大大小小的难题的确不少,群众呼声高但困难大的问题比比皆是,很多问题的复杂程度并不亚于雾霾治理,少不了“持久战”的准备。社会需要理解、体谅与耐心,人们与政府之间需要沟通,大的困难面前,也需要同舟共济的准备。惟其如此,更要勇于接受指责,主动倾听牢骚、骂街,能够承担民意的压力,同舟共济的基础就牢靠。 人们是不是都能心照不宣地配合问题治理,默默等待“水到渠成”而无怨无悔,谁也没有把握。但唯有承担了民意的压力,人们才会相信政府尽到了最大努力。《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中说“许多人都在埋怨你,指责你,谩骂你”,是的,埋怨、指责可以堂堂正正的讲,政府治污不力,也可以堂堂正正表达心情沉重。“持久战”,不等于拖延、回避,“持久战”中的社会焦虑仍然要主动体察,寻求体恤的办法。 人们对过渡时期的复杂难题有何不满,政府需要清楚体察,也要有体察能力,这是极其重要、严肃的问题。群众路线,在这个环节,就要真刀真枪的演练。简言之,要主动了解民众对雾霾的情绪和态度,归根结底,是政府要有主动揣摩民意的意愿和动力。(李杏) |
关键词:郑州市长,公开信,雾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