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传统农业“后继乏人”的舆论关切

来源: 西安日报 作者: 张西流 王捷 郭元鹏 2014-11-06 10:47:3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后继乏人”恰是农业发展的好机会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有了调研也未必就能说清农业的那些事。对于报道中叙述的事实,我是认同的,但因此去担心“农业后继无人”,这还真有点杞人忧天。

  从打土豪分田地的喜悦,到一家一户种植模式的困扰,可以说,农业在历史烟云里经历了一次转身。笔者以为,恰恰是这种变化,给农业带来了再次飞跃的机会。原来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是各种环境交织产生的结果,最基本的两点,一农民没有就业岗位,只能依靠土地;二耕作方式落后,没有大型农机。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种植模式不再适应时代,如果这个时候还留恋“让年轻人种田”,其实也是与时代脱节。如果年轻人都热爱种地,也就只能继续维持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模式,土地分散、劳动繁重、效率低下,这样的种植模式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

  当新时代的农民不再把梦想单纯寄托在土地上的时候,也就给农业发展创造了迎合时代的机遇。显然,国家已经看到这个机遇,目前正在做的两项工作,土地确权和家庭农场,可以说就是发展新型农业的基础性工作。土地确权后,土地还属于农民,流转出去,就形成了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的拥有者很多是有技术的大学生,是懂市场的专家。举一个例子,江苏沛县现在正开展一项工程——“让五分之一的人种百分之百的地”,就是国家提倡的家庭农场,将零星种植的耕地建设成一个个巨大的家庭农场,让那些愿意投资农业的大学生、大老板、大公司来经营。这样的好处在于,把农民从微薄利益的土地里解放出来,领取土地的租金,投入城市的生活。而有技术的人掌握了土地,又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可以说,这样的做法起到了农业升级换代的作用,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笔者看来,担心“农业后继乏人”有点杞人忧天了,年轻人离开土地正是农业脱胎换骨的好机会。(郭元鹏)

关键词:农业,后继乏人,融资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