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

为什么他们会昏睡在礼堂?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张丽 2014-09-21 09:06:2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开会打瞌睡是新鲜事吗?绝对不是。但因为台上是名满天下、德高望重的92岁老院士,台下是一片90后大学生,昏睡的礼堂又是人民大会堂,这件事被中国青年报报道后,自然就引发了关注。据报道,这场报告的全名是“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当天,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报告台。他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老先生坚持站着做完了全部报告而工作人员怕出现意外专门搬了把凳子坐在报告台吴老身后。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一些后排的学生趴在桌上睡去。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假如简单地对睡倒的学生做一番“不敬师不尊老”批评,然后上升到“不珍惜不感恩”的高度,未免太过偷懒和偏狭。造成这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需要检讨的,是报告会的组织者,乃至此类报告会的组织模式。

  让一个92岁的老人站着讲半个多小时,即便是有工作人员专门坐在身后防止出意外,也是够危险或者说够狠心的一个决定。现在通讯技术十分发达,连手术都可以远程做,电视电话会议根本不算什么新鲜事。让吴老在家里舒舒服服坐着,通过视频发表一下演讲有什么不可以?我们有些人,一想到做报告,就得是大礼堂、大场面、大横幅,从来不晓得形式主义之外还有别的力量。更何况,吴老这样的学者是国之重宝,迁就一下老人家的身体和客观情况,任谁都能理解并支持的。

  在对睡倒同学发出批评前,要扪心自问,批评者自己有没有过在会议上打瞌睡的经历?如果曾经听着催眠曲一样的官样文章,发现自己睡得还挺香甜,那么就没有资格去斥责这些学生。我们的身体、神经其实是很诚实的,遇到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内容,想睡都睡不着,而那些枯燥无味、照本宣科的东西传到耳朵里,几乎每句话都变成了“睡吧睡吧”,扛都扛不住。报告会能不能拢住听众的精神,组织者仅仅关注形式、场地也就是做些皮毛功夫。当然,可能皮毛恰恰就是被需要的,老院士也罢、学生娃也罢,只能“同去同去”。

关键词:开会,睡觉,学生

责任编辑:孙向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