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贵族化”弊端有赖城镇之间再平衡
近日,上海举行的“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说,中国城市发展出现贵族化倾向,使得大城市容纳流动人口的低成本空间越来越缺乏,人口流动、定居门槛越来越高。(7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 所谓“城市的贵族化倾向”,成了又一个抓人眼球的提法。当然,此一说法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并无精确、清晰的所指。但纵然如此,公众仍不得不承认,它所罗列的某些现象,确乎是城镇化浪潮中,必须正视和反思的截面。 建设标准攀升、基础设施使用寿命过短、“非正规经济”遭受太多约束——这三方面,被视作城市贵族化的主要肇因。在一些城市,基建开发求大求奢,导致投资成本高企。其直观后果是,唯有高盈利业态,以及高支付能力群体,才会成为城市的“宠儿”。可以想见,在此语境内,流动人口的处境注定持续恶化。加之,其所从事的边缘营生,时常被管理者所忌惮和打压,最后无奈选择离开也是理所当然。 很多超大城市,既缺乏容纳流动人口的空间,也缺乏留滞外来人才的引力。于此,很多人乐意将之冠以“贵族化”标签,指责其生活成本高昂、对平民缺乏友好……这种种责难也许有理!但必须厘清的是,所谓城镇化同样是一个城市分层的过程。对于那些超大城市而言,“创造价值”而非接纳新市民,才是首要考量。 责难“大城市的贵族化”,并不能为城镇化进程提供多少创见。甚至,在此一笼统表述下,公众会忽略不同城市之间,本就存在的定位差别和功能区分。事实上,新阶段的城镇化中,小城镇、小城市,才是承纳“农民变市民”的主要载体。新近通过的差别化落户政策,恰是基于此种考量……时至今日,我们必须适应,在大城市之外为“问题”寻找答案。 或许,大城市的贵族化倾向,其关键症结并不是“难以容纳外来人口”,而在于其赖以生存的资源倾斜和财政支持,蚕食了中小城镇发展的基石。若按照理所当然的逻辑,大城市在被“支持”多年之后,理应具备更强的自我造血功能;而中小城市,则要在资源分配初始,就被更多纳入政策视野考量——某种意义上,未来城镇化的走向,恰取决于不同级别城镇之间的再平衡。(蒋璟璟) |
关键词:大城市,城镇化,资源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