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自杀数据不该成研究禁区
有报道称,5月23日,温州平阳中学一名高三学生跳河自尽。而两个多月前该县一名高三男生跳楼身亡。报道对2008年至今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进行了梳理,发现平阳县这几年已发生7名中学生相继在校园或家中跳楼、坠楼、跳河事件。(新华网5月29日)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球1/3的国家中,青少年是自杀风险最高的人群。在我国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排在首位的死因。每当出现一起自杀悲剧,都会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的反思。但可惜的是,这种报道总是时不时跳进眼帘。学业压力、家庭变故、同辈关系、遭遇不测、生活琐事……这些都是在个案出现后,专家学者所指出的原因。但对于一种非正常的社会现象,还是缺乏基于数据的定量分析。 教育部曾于2012年底公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落实情况暂且不论,在迅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首先需要对中小学生自杀现象进行科学统计和分析。 遗憾的是,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较少。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此类论文数量有限,有关论文也是小样本分析,其样本来源不外乎几种渠道:有的医生根据某地区某医院在几年内抢救的自杀儿童为依据;有的是搜集媒体公开的报道作为分析样本;有的研究机构则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某一区域内多所中小学校学生的情况。 广东疾控中心曾对广州市10所小学的全体五、六年级小学生共3045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有3.4%的小学生制定过自杀计划,1.3%的学生采取过自杀措施。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7年公布过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它历时3年多,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作了调查,结果触目惊心: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2002年,这一课题组又公布过一次调查结果,两组相比,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增长了几个百分点。上海市的相关研究机构也曾联合对9所中小学校学生进行匿名自评问卷调查,结论一是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结论二是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自杀行为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干预措施应有所侧重。 对有关中小学生自杀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数据大致有几个特点,一是数据较滞后,比如2011年发表的论文,数据大约是四五年前的;二是数据极少是从教育主管部门得到,即使有,滞后性更加明显。 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是否有常规统计?是否掌握整体的情况?这些数据能否向研究者提供?能在多大的范围内公开? 近期出版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中,《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的文章作者,也是出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讳莫如深”的苦恼,只好对2013年媒体上全年对中小学生自杀的报道进行统计,共搜集了79例。通过分析,发现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自杀率开始攀升,初中最高,高中次之,在中小学阶段男生自杀现象较为突出,比例高于女生。 此篇文章面世后,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对于中小学生自杀“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的结论不太认同,认为缺乏数据支撑,并提出研究学生自杀要注意方法。这当然是宝贵的意见。但要解决数据上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问题,还需要相关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中小学生自杀数据不应成为学术研究的禁区,应有权威数据,以便研究者们及时发现和研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寻找到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尽可能避免自杀悲剧的发生。(李新玲) |
关键词:中小学生,自杀,研究禁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