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教育科技

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

http://www.hebei.com.cn 2014-04-15 10:2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中国的基础教育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诸多痼疾,令人忧虑。北京十一学校这六年来的努力,不是在其中修修补补,而是重新定义学校。它以新的形态出现,让许多人看到了教育改革的智慧与希望,因而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

  十一学校的愿景是要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这个目标的确立,最初让一些老师感到不解,他们从没想过一所中学也应该伟大,还可以伟大。但仅仅过去几年时间,学校里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在报告、文章中反复引用这句话,这场扎扎实实推进的改革让他们认识到,“伟大”不是一种噱头,而是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追求。可以说,这所中学的教改是基于强烈的使命感发生的,用校长李希贵的话说,他们不只是要办好一所学校,而是要“培养更多的能改变这个世界的公民,以及把人类领向美好明天的领军人物”。该校的一句招聘广告语对此有简洁的表述:“来北京十一学校,和我们一起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

  观察这所学校的所作所为,会发现该校的一切努力正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围绕着如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而进行的。它反对以后退的方式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每过三年,十一学校会在此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梳理一次“关键成功因素”,从它的变化大致可以看到学校改革逐步深入的轨迹:2010年包括了“课程”与“改革创新”,2013年出现了“个别化”和“内动力”。他们认为,只有在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里,学生们的个别化需求才能得到尊重,内动力才可能更好的被激发。十一学校打破师道尊严,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追求真实的教育;把资源用在离师生最近的地方;以学生的成长体现教师的价值与业绩;最大限度的弱化行政力量,让学校的管理者转变为师生的服务者——所有这些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适合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教育。毫无疑问,这应该成为每一所学校的追求。

  教育界有一句著名的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为它常常只是存在于学校的宣传墙上和校长们的总结报告中,与学生们的实际经历和感受相去甚远,而被讽刺为最好听的空话。但十一学校的学子们认为,学校是学生的。他们有权利决定校长在校园狂欢节上的角色:装扮成电影《加勒比海盗》中的“杰克船长”,或者《哈利·波特》中的“邓布利多校长”;学校和老师是他们的成长伙伴,“学校或老师如果做错了什么事,我们提出来后,他们马上就会去反思、去改正”,“他们想的都是怎么样让我们更好,而不是要管着我们”。

  教育领域众多昙花一现的改革表明,教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遵循教育规律,不着眼于学生和国家的未来,而要为少数人谋取“名利”与“政绩”,就会成为花拳绣腿,经不起追问和考验。十一学校的改革之艰难、教师们的压力之大,都超出了外界的想象,但他们依然心无旁骛、乐此不疲,这源于他们强烈的改变教育的愿望,还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即在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希贵认为,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不是在改革,只是在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其实,中国的城市中很多学校都可以办成这样。”崔永元在《我为什么推荐北京十一学校》一文中说,“之所以十一学校凤毛麟角,一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二是不想这么办。”由此看来,真正的教育改革能否发生,既取决于学校的价值追求,又取决于它的改革智慧。(李斌)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创新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