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教育科技

转基因大豆现不明病原体?莫须有的“危害”

http://www.hebei.com.cn 2014-01-11 08:3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转基因从来不乏各种各样的让人恐慌的“危害”——对于新生事物,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它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转基因大豆中发现了“不明病原体”,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加上始作俑者还是科学界的专业人士,还有原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向媒体发布了一张相关照片,更让这个传说具有吸引力。

  在评论这个传说之前,先说两个别的例子。

  几年前,台湾一位食品检测人员在对饮料进行常规检测时,发现色谱图上有个异常的峰值。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不该存在”的成分,于是追究下去,最后发现是塑化剂。监管部门追根溯源,最后找出了在饮料中非法添加塑化剂的厂家,“塑化剂丑闻”大白于天下。

  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一个人在中餐馆用餐之后的异常反应:吃中餐之后15到20分钟,后颈开始麻木,并开始扩散到双臂和后背,持续两个小时左右。这一经历被称为“中餐馆并发症”,并被归结于味精的使用。这篇论文造成了许多人对味精的恐慌。然而,此后许多科学家试图重复这一反应,都没有成功。“中餐馆并发症”就成为了一个都市传说,而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美国FDA和欧洲EFSA等权威机构,都给予了味精最高的安全等级。

  在食品的生产与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异常”。有的“异常”的确代表着某种问题,就像塑化剂事件那样,最终被揭露出来——这样的“异常”,就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功臣”。而更多的“异常”,最终被证实是偶发事件或者巧合,跟食品安全无关,跟食品品质也无关,就像味精与中餐馆并发症那样。

  当一个“异常”被观察到的时候,我们不能根据概率来判定它是“问题”还是“巧合”。哪怕是很多“异常”被证实是问题,下一个“异常”也有可能只是巧合;哪怕是发现的一千个“异常”都没有问题,下一个“异常”也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但是这种“认真对待”并非耸人听闻地吓唬公众,而是应该:首先,确定该现象的确存在;然后,确定它出现的原因和对食品的影响。在塑化剂事件中,观察到“异常”仅仅是一个引子,问题的关键是肯定了“异常”确实存在并且找到了它出现的原因。而中餐馆传说中,科学家们花了许多功夫,都无法确认该现象存在,也就无法把它作为事实,当然无法怪罪于味精了。

  再来看转基因大豆的“不明病原体”事件。早在8年前,该教授就宣称发现了该“病原体”。在科学界,如果发现了一个病原体,正常的做法就是把它分离出来进行培养,确定其生物学属性,然后发表科学论文,最后才能寻找解决措施。这一套流程已经很成熟,比如30年前发现艾滋病,科学家们用了3年的时间分离出病毒并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而几年前的非典,这个过程缩短到了几个月。到今天,如果真有一个如传说中的“不明病原体”,那么科学家们能够在几周的时间内确定它的生物学特征。

  然而,宣称发现该病原体的教授,既不对它进行研究,也不提供样品给其他科学家研究,甚至不提供发现和分离该病原体的试验流程以便其他科学家重复。这样的做法,完全不符合科学常规。基于这样的情况,那最合理的推测就是:那个“不明病原体”只是一个偶然的“异常”,该教授自己也不能确认它真的存在,于是只能用神秘模糊的描述来吓唬公众了。而所谓“转基因大豆中含有不明病原体”,也就成为一个莫须有的“危害”。(云无心)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不明病原体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