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呼唤理性的电商平台
今年的“双十一购物节”让外界聚焦于中国热闹异常的电子商务产业。美国媒体感叹中国的“双十一”一天的销售规模已经赶超美国两大网上购物日,预计电子商务将助力中国在201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 中国网购市场的大蛋糕,让大大小小的电商们尝到了甜头,也促使各大实体店更重视电商销售。但电商市场和实体市场一样,也要恪守买与卖的基本原则,即遵守契约原则,确保产品质量,做到买卖公平并有解决纠纷和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救济渠道。 现实的难题在于,一是电商平台的特质决定了卖方与买方虚拟交易的便利性和自主选择性。但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和实体交易相比,虚拟交易一旦发生问题却又很难维权,虽然电商平台和相关法规都有“不满意退货”的条文,但比起实体店铺,网上商铺还是很容易“逃逸”。二是电商平台亟需引入实体市场的系统化监管,譬如工商备案、财税监督等举措,但这些监管又往往有悖于网上交易的便利性和商品的廉价性,而这恰恰是电商和网民们所不乐见的。一方面网民们希望电商平台理性经营,渴望监管网络覆盖,另一方面又担忧过度监督使得网购“自由度”降低和购物成本增高。 理性的网络监管已是全球共识,尤其是海量的商业市场容量,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放任其绝对的自由而使财税流失。只不过,虚拟市场的监管,不可以照搬实体市场,而应充分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中国电商处于勃兴期,因而亟需构建国家、电商、网民多赢的电商平台。这或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但必须由量到质实现转型,由乱到治完成升级。 现实的电商困扰是,“双十一”的集中网购喷发营销模式固然十分必要,但也要养成常态化的电商购物生态。不管是实体营销还是虚拟促销,如果过分都会造成非理性消费的“虚火”。 网购伴生的信息污染也会如影随形,为了“双十一”,各类垃圾信息潮水般涌入手机和电子邮箱,让人不堪其扰。如何防范信息污染以及网购带来的个人私密信息泄露,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公共话题。公共监管应该聚焦于此,打造一个洁净的信息化空间和电商平台。 另外,虽然电商平台建构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但商品和物流则是实体的,高效畅通的物流管道,是电商平台的基础。“双十一”给各家物流公司带来了挑战———物流公司必须满足这种网购“春运”的极限诉求,才能在电商时代的高强度竞争中占得先机。(张敬伟) |
关键词:双十一,电子商务,网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