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的产业应对
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河北来讲,由于特殊的区位以及传统的重化产业结构形成叠加共振效应,增加了我省大气污染防治的严峻性,使我省在大气污染防治上,比全国任何一个省份压力都大、责任都大、任务都重。打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这场攻坚战,要求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勇气和胆识,加大淘汰过剩产能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环境生态结合起来,把治理高污染产业与发展环保等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把承接京津重化产业转移与争取新兴产业布局实现首都经济圈融合共生结合起来,真正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打开一片新天地。 完善区域协调机制,争取国家和首都经济圈优质产业布局 针对大气污染状况,国家和各地都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要取得大气污染防治的实效,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区域联防联控,这是应对大气污染的长效之策。一是着眼于首都经济圈的产业链条优化,积极谋划和争取如健康休闲娱乐、养老产业这样的高附加值、低污染产业布局河北。二是争取国家和首都经济圈的产业转型升级资金和政策支持。北京是我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2012年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到76.4%,集中了各种产业和要素优势,与之相比,河北转型升级的任务更为繁重。这也就意味着,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河北削减燃煤、化解过剩产能的任务最为艰巨,应在产业转型升级资金和政策方面争取国家和两市更多的倾斜和支持。三是争取京津两市为冀北地区建立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持,帮助冀北地区选择一批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项目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加以培育,使之在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形成自我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强力发展大气污染防控产业,推进集群化园区化发展 我省环保产业尽管涌现出了先河环保这样的产业领军企业,但环保产业总体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这与我省大气污染治理的需求很不适应。“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七大产业列为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应利用现有的优势和基础,挖掘巨大的市场潜力,抢占先机,将大气污染防控产业作为我省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予以支持发展。一是大力培育大气污染治理“小巨人”企业。利用我省先河环保等企业的先发优势,引导环保企业技术创新,打造一批国家级环保产业的旗舰企业。二是支持关键材料及设备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大气污染防控产业的标准和规范建设,在全国环保产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推进大气污染防控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借鉴江苏盐城的做法,设立专门大气污染防控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防治PM2.5的专业公司设立研发基地,带动大气环保产业的发展。四是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激励和约束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大气污染防控产业。五是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振兴和新能源的推广运用。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省份,我省应利用国家振兴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光伏发电电价支持政策,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并积极推进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试点示范。 建立健全化解过剩产能的产业退出和转型机制,有效削减工业污染源 为防治大气污染,国家和我省都制定了化解过剩产能的目录和时间表,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治理污染计划的落实。省委提出,在治理过程中,既要坚决,又要稳妥。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产业退出和转型机制。一是定期发布和动态调整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指导目录,定期制定发布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投资重点向先进产能倾斜。二是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支持、鼓励、限制和约束功能,在重点行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作用,为行业和企业的投资行为提供指导和政策引导。如大幅提高钢铁、水泥、焦炭等高耗能行业准入门槛,从项目审批、行业准入等源头上加强控制。三是在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必须与环境、安全、土地、金融等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对明确要淘汰的过剩产能,要拒绝理由,敢于较真、敢于碰硬,绝不手软。四是利用替代产业政策,支持鼓励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技术工艺水平较好的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过剩产能的退出,以高端产业替代低端产业。五是从融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同时,积极探索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项目嫁接,比如以光伏产业的兴起带动传统企业的转型。六是实施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税收调节政策,如对过剩产能企业的转产转型,国家和地方应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对于淘汰过剩产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以促进过剩产能平稳淘汰。 |
关键词:河北,大气污染,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