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尖”带来教育失衡
据媒体报道,武汉市一些普通小学的“尖子生”会被其他优质小学以“转学生”的身份挖走。谁也不会想到,这股“择优”风气早已经从高校招生蔓延到中学考录中,以至于现在竟然出现小学都要“掐尖”的现象。 之所以“掐尖”蔓延,无非就是学校通过聚拢优质生源来实现教学成果“丰硕”之目标,进而达到教学质量能够“名声在外”的最终目的。这种功利性目的体现最明显的莫过于高中招生,尤其是在一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欠发达地区,往往会出现一个县城几所高中只有县一中的生源“兵强马壮”,而其他几所高中基本上“青黄不接”。 社会上学生家长也会因此对这些好学校更加趋之若鹜,这无疑更加拉大了学校间的差距,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受伤的不仅仅是那些师资力量不强的学校,就是那些每年在升学考试中都能风光独占的“一中”、“一小”也不轻松。承载的荣誉和所受到的压力都是同等的,高处不胜寒,占尽生源好的优势,所以必须出更好的成绩。因此,在这些优质学校,师生的压力同样是巨大的。 “掐尖”的招生模式不仅仅加剧了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也对一些不那么拔尖的学生造成了影响。试想,当一个班级中的一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好或者其他综合素质比较好而早早被一些优质小学挖走或提前“预定”,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该作何感想?他们又该如何面对这种由于所谓的“差距”带来的挫败感? 无疑,基础教育领域的管理者面临着选择的困境——是维护教育公平,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接受均衡教育资源“灌溉”的机会,还是重点培育支持一所或几所所谓的重点学校,让其“一枝独秀”,占尽风骚?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曾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这应该是中小学教育的本义和功能。而目前一些中小学中存在的“掐尖”行为,已经严重伤害了一些原本充满自信和天赋的孩子的心灵,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这种“掐尖”带来的弊端有所警惕,及时调整中小学招生过程中的地方政策,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淡化家长的择校意愿,从整体上缩小“掐尖”带来的教育机会失衡,真正落实教育公平。(王永)(原文刊于11月5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原题为《“掐尖”加剧教育不公平》) |
关键词:中小学,掐尖,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