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文体娱乐

月饼载不动的乡愁

http://www.hebei.com.cn 2013-09-19 10:4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我老家四川乡下,过去的食品词汇中,并没有“月饼”一词,这种扁圆的传统甜品,统称为“麻饼”(顾名思义,就是表面沾满芝麻的饼)。小时候,麻饼这种东西,是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之间礼送馈赠的高级礼品。

  那时候的麻饼,在一般人看来,不过是可以使手上的礼物显得更为厚实一些而已,绝无诗情画意,更无历史寓意。其实端午节也是如此。不少老百姓并不知道它与屈原有什么关系,甚至不知道屈原是谁,除了春节,老家的人们根本就不包粽子。它与八月十五中秋节一样,只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家看望父母的重要日子而已。

  当然,文人雅士并不这么看,譬如端午节就得怀想屈原这样的先辈,中秋节就该想到秋高气爽玩赏一下月亮,顺便回顾一下我们的祖先在这一天分食月饼的方式。

  这就是草根生活与文人叙事的很大不同,前者粗鄙朴实,后者精致娇柔。在全民识字率很低的年代,我在春节包粽子吃麻饼探视父母,你则端午吃粽子悼屈原中秋看嫦娥观玉兔。两者井水不犯河水。

  随着全民识字率的提高以及市场化的到来,这种习俗相应发生根本性改变。新词汇随着文化普及和人员流动,呈现出快速扩散趋势,某些地方性语言,借助新传媒迅速为全国所使用,“忽悠”如此,“月饼”之于我的老家也是如此,遣词造句的背后,思维习惯和习俗也因之改变,于是粽子和麻饼不再只是春节食品,而是顺应潮流,借助市场推广之手,改在端午和中秋。

  以月饼为例,可以发现,随着文人视角的扩展,社会习俗定会为之一变,且快速平面化,也就是说,在过去,一些看起来是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其实各地千差万别,但如今,传统节日的过法正在迅速单一化。

  地方性的文化与习俗形态正在被更为强势的文化观念所重塑。城市的千篇一律已经是一个被谈腻了的话题,在大城市开始生出城市病的今天,来自大城市的文化大师们,以治疗中国式城市病为目的,规划和改造那些残存下来的古村镇。

  当然,他们知道必须首先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中国城市之新,很多已经彻底丧失其历史脉络,少有地方还具备缅怀过去的功能,文化大师们灵机一动,将这种心理需求引向与城市八竿子打不着的古村镇。在这里,必须让人依稀看到30年前的旧时光,隐隐约约可以一解乡愁。高速城市化导入的前农村人口,到了此地,必须有所感触。

  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互相借鉴“卖点”。一些从未有过的、数千里之外的景观被移植过来,对当地土著来说,恍惚之间已经由地方文化与习俗的主人变为文化心理上的“观光客”。经常在古镇之间穿梭的游客最后不得不感叹:所有古镇都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而一些显得不堪的东西,则被故意遮蔽或美化。譬如大部分的古村镇能够保留下来,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偏僻和贫穷,但这段长长的“贫穷史”往往无法寻觅,代之以人文的、浪漫的、最近才加工完毕的故事传说,真实的民间历史,相信过了一两代人,再也无法寻找。

  不惟外部景观,在一些饮食细节上,也出现了高度雷同。譬如油炸臭豆腐,至少在老家的古镇,据我这样的土著回忆并溯及三代,从未有过吃油炸臭豆腐的习惯,但如今,包括老家的古镇,几乎全国各地的古镇都在卖油炸臭豆腐,似乎没有这种满大街臭味的食品,就无法怀旧,就称不上“古镇”,配不上古镇人民的日常生活一样。 一切差异似乎都在被熨平,一些很有特点的文化与习俗形态在迅速消失。这有些暗合全球化的潮流。是喜是悲,见仁见智,或许,真该用“一分为二”来看待它。

关键词:月饼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赵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