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公经费”下降成为明白账
中央八项规定下发后,福建省及时出台实施办法,提出4大项22条具体规定。据不完全统计,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半年全省共减少“三公经费”支出近5亿元,下降24.73%。(9月12日《福建日报》) 近段时间,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像福建这样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压缩“三公经费”取得成效的报道,公众从中也看到了转变作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三公经费”下降固然可喜,但笔者认为,要想保持成效、取信于民,与全面彻底公开“三公经费”一样,“三公经费”的下降也该是笔明白账,既要让公众看得见,更要让公众看清楚。 其一,节省的“三公经费”到底是哪些、有多少?不能仅仅公布一个大数,还要有具体的“明细账”,防止滥竽充数,什么都往里面装。以节俭办会为例,各地普遍把取消铺地毯、架拱门、摆鲜花的费用视为“节省”。其实按照相关规定,这些钱本来就不该出现在预算中,不存在节省下来的问题,充其量只是把原本的错误纠正了过来。所以说,只有将节省经费的项目公之于众,才能挤掉数据中的水分。 其二,节省的“三公经费”用到了什么地方?这本不是个问题,因为中央一再强调,要将压缩下来的“三公经费”投向民生。可现在公众只能凭感觉、想像去评判压缩下来的“三公经费”投向了何处,有时更会心生质疑。因此,各级各部门应当将节省下来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一五一十地公布出来,接受公众监督。比如,有多少用在增加低保收入上,有哪些投入到保障房建设上,有几许花在改善教育医疗条件上,等等。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已压缩的“三公经费”再次回流。 其三,如何更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缩减“三公经费”是让管理者向自身利益“开刀”,改革越深入阻力也越大。因此,面对已经取得的成效,公众对压缩“三公经费”工作的深入开展既产生了更高的期待,同时也难免心怀疑虑。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措施让“三公经费”预算更加公开、透明,把压缩“三公经费”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向公众说清楚,并给出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的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群众看到坚决的态度,并更好地取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李克强总理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同样的支出,用于“三公经费”还是投向民生,其结果迥然不同。把政府花钱的权力关进笼子里,真正把“三公经费”降下来,关键还在于公众监督的常态化和有效化。而这一切,首先要从公开透明即“让‘三公经费’下降成为明白账”做起。(徐娟) |
关键词:三公经费,支出,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