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下基层要在“三入”上下功夫

http://www.hebei.com.cn 2013-09-04 10:3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下基层、接地气,到群众中听意见、找差距,帮助基层谋发展、解难题。从实践看,干部下基层应着力在“三入”上下功夫。

  要力求“深入”。干部下基层,目的在于熟悉基层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发现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就达不到这一目的。要“深入”,首先要克服漂浮作风。现在有些干部下基层只注重形式上的“身入”,虽然人也到了基层,却沉不下去,满足于“坐着车子转、隔着车窗看、听听汇报就吃饭”,有的甚至把基层当成秀场,到哪儿都是站一站、看一看、握握手、照照相,接触的大都是县乡干部,走访的大都是提前安排的地点和人员。这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提前导演式的下基层,不仅难以掌握真实情况,反而会给基层增负担、添麻烦,让基层干部群众反感。下基层,必须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严格执行下基层纪律要求,切实做到不用接、不用送、不用陪,把心思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由“身入”转向“深入”。要“深入”,必须不怕吃苦。要勇于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到群众最需要帮助的地方访贫问苦,真正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原汁原味地体验群众的生活,亲身感知群众所思所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取第一手资料,全面客观而不是片面简单地了解群众面对的困难,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要力求“融入”。下基层,“深入”是前提,“融入”是关键。干部只有像鱼儿融入水中那样融入群众,才能真正听到群众“掏心窝子”的话,才能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才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要“融入”,首先要尊重群众。如果下基层的干部总端着“官架子”,盛气凌人,居高临下,必然会拒群众于千里之外,使下基层成了“吓基层”,联系群众也就成了“脱离群众”。而只有真正尊重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群众才不把干部当外人、当客人,才能打开天窗说亮话、说实话。要“融入”,就要拜群众为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干部下基层,要强化虚心学习的意识,主动向基层的同志和群众学习、向生动的实践学习。只有虚心求教于基层,才能直面群众的意见和批评,才能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最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要力求“心入”。干部下基层,在做到“深入”、“融入”的基础上,还应力求“心入”。唯有“心入”,才能真正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真正做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要“心入”,首先要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党的根基、血脉、力量都来自于群众。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才能对群众的生活感同身受,才能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焦裕禄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的事迹之所以历久弥新、感人至深,关键就在于他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始终与群众心相连、情相依。作为机关干部,在下基层的过程中,要自觉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断增进与基层群众的真挚感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真正赢得群众的欢迎和支持。要“心入”,还要做到处处留心。基层是面镜子。上级的政策制定得怎么样,干部作风好不好,基层最清楚,群众最有发言权。作为领导干部,要善于见微知著、以小知大,真正从群众的意见建议里,从基层的实践中,找到工作的差距,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调整思路、完善举措,推进相关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邢国辉,作者系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关键词:下基层,群众路线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