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生一号”学籍信息系统推动教育改革
教育部22日发布,今年9月1日起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实行全国学生“一人一号”,全国统一编码,终身使用。该系统将于年内全部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据称,这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学籍系统,实现了在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全面覆盖,做到学生数据“一个不能少”。想必为建设这一系统,教育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这一系统确如教育部门所称做到学生数据“一个不能少”,那么,这套系统不仅在管理学籍方面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更可以解决我国教育管理中的诸多难题,包括控制农村学生辍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求学等。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对适龄孩子的学籍管理是有明确规定的,包括入学、转出、转入等,一所学校只有拿到另一所学校的转入证明,才能开具转出证明。然而,在现实中,对于这一管理规定,存在执行不严的明显疏漏,有的学校对学生不来上学不闻不问,有的学生拿到转出证明后,却不去转入学校注册、报到,转入学校也不跟踪,由此便出现义务教育适龄学生辍学现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些学校,初二辍学率近年来加剧上升,追问这些学生的去向,当地学校和政府大多说不清。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加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为保障每个适龄学生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学籍跟踪机制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有了全国联网的学籍信息系统,学生的学籍信息变动,在这一系统中将一目了然,这可以成为减少辍学的重要信息管理平台。 另外,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主要依靠县乡财政,很显然,按照这样的保障机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城市求学,会遭遇门槛限制,因为流入人口越多,流入地政府就将承担更大的教育投入责任,为此,流入地政府对解决随迁子女求学,没有长久的积极性,甚至有的想方设法制造障碍,担心解决得太好,引来更多的流入人口。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将目前由县乡财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变为省级财政统筹,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对应省级财政统筹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学费随学籍走的经费管理体系,随迁子女是把学费带进城市的,这就减轻了流入地的负担,也让流出地感受到压力。可以说,“一生一号”学籍信息系统,为实现这一经费投入、流动机制提供了技术保障。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介绍学籍信息系统时,称学籍系统一期将建设五级应用系统中的核心学籍管理和营养餐管理功能。有关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可以清楚地知道某一个孩子某天有没有吃到国家补助的“营养餐”,吃的是什么。二期还将加入校车管理等功能。这只是发挥学籍信息系统的监控功能――了解一些全国性助学政策在各地、各校的实施情况,学校老师只要在学籍信息平台学生的学籍号中登记学生的信息,全国和各省的教育管理部门就可以知道。 但有了上述功能,还是远远不够的,辜负了其作为全世界第一的“声誉”。学籍信息系统还应该通过技术服务于学籍管理改革、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在数据“一个也不能少的”的基础上做到求学“一个也不能少”、经费保障“一个也不能少”。而能不能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取决于教育部门是否动真格推进教育改革。与此同时,在使用学籍信息系统时,要避免以下两方面问题。 其一,学籍信息系统被闲置。我国地方的学籍信息平台早就启动建设,但有多少发挥作用呢?就是发挥作用的地方,也只是起到学生信息登录的作用,没有进一步开发系统的其他价值,比如跟踪学生学籍的变化,审核地方教育、学校虚报的补助学生名单等。 其二,学生信息造假。学籍信息平台要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信息客观、准确,如果录入的学生信息不实,那么,以此为依据的学籍管理、财政拨款、学校管理监督都会出现偏差,而在防患信息造假方面,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机制。合理的机制应是由家长委员会参与录入信息的管理、监督,不能仅由学校自己操作,拿营养餐来说,如果学生没吃什么,而学校录入吃了什么,谁来审查、监督呢?再比如,就是建立学籍信息跟踪机制,可如果信息本身录入有假,这就难以有效跟踪学籍信息变化。学籍信息系统本就为防止信息造假而开发,如果这套系统的使用出现造假,那情何以堪?(熊丙奇) |
关键词:一人一号,学籍,信息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