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聪明”难以塑造城管“大形象”
白天着城管制服执法,晚上则换上便装摆摊,武汉一名城管执法队员引起全国网友关注。昨日,武汉城管官方微博回应此事,称当事人是一名优秀城管执法队员;洪山城管人士则称:“摆摊”实为卧底,目的在于“换位思考”。(6月17日《楚天都市报》) 相比“临时工”的说法,“卧底”之说更有技术含量,也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网民爆料在前,官方解释在后,而且其间回应口径不一,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将错就错顺坡下驴?仔细梳理武汉城管这出自编自导自演的好戏,起承转合之间,硬是把网民耍得团团转。很好玩吗?未必。城管摆摊事件甫现网络,舆论有赞有弹,但同情理解是主流。事实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是人的本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强势群体的相对厌恶。如果不是“卧底”之说搀和,这本来是城管和小商贩角色转化融合的良机。可惜,官方自以为聪明的策划让人大倒胃口。 城管,是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行政执法者,由于城管队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制度不完善,执法中作风粗暴,滥用职权,随意罚款,不规范、不作为的现象屡见不鲜,社会诟病已久。城管执法人员在辛勤工作的同时缺乏社会认同感与工作荣誉感,重塑城管工作形象已成为各地城管部门的当务之急。印象中,武汉城管此前也不乏“洗心革面”的大动作,诸如用清一色年轻美丽的大学女毕业生进行温柔执法,再有“眼神执法”、“卖萌执法”直至本次“城管卧底摆摊”,我们在质疑其自我炒作、哗众取宠的同时,也不否认武汉城管改善部门形象的实际考量。 然而,城管形象的变异,究其根本源于信任危机。公众正是担心城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当执法可能会导致“下一个就是我”的误伤,才会异常激愤地抗议和要求根本性的改正:比如实事求是地改善城管执法效果,调和与管理对象的矛盾,再比如努力消除传统行政处罚中执法依据不清、执法主体资格不明、执法监督乏力等不规范现象,还比如能否做到服务于管理对象,倾听管理对象意见和呼声,接受他们监督,为他们排忧解难……至于那些透着小聪明的“微笑卖萌、卧底体验”之类的“闹眼子”,是否有些本末倒置?是否有些丢西瓜捡芝麻? 公众和城管之间的隔阂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要想实现自身形象的“蝶变”,城市管理者和执行者就要具有广博的智慧和醇厚的温情,充分认识到文明执法的重要性,只有依靠和关心大多数群众,给管理对象以尊重,让他们体会到人性化执法方式的温暖,才能获得社会公众最广泛的支持和理解。如果只是依赖各种技巧性策略来塑造城管形象,其结果都是表面功夫,治标不治本,徒增笑耳。(颜陈) |
关键词:城管,形象,执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