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教育试验田由何而来?
最近一期《南方周末》,以整版篇幅报道了百年名校上海八中创办“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下简称“男子班”),标题为“‘男人’的教育试验田”。投入这块试验田的,2012年有两个班60名男生,今年秋季新生入学时将扩大到四个班。 报道说,这项创举来自一次协商。市、区教育部门有领导提出,既然上海已有市三女中来探索女生教育规律,八中是否有兴趣办个男生班?“新中国没有过男校,现在男生教育也有寻找规律的需求,探索成功的话,对学校也是个发展机会。”卢校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随着方案层层递交、关于男子班的报道层出不穷,自己也逐渐清晰了办学的目的,“除了满足社会需求、根据男生特点扬长补短外,还能为男生提供一段特殊的教育经历。他们的学习生涯不缺男女混校,但有了男子班这三年,碰到男人堆里的问题,他就比别人多一份适应能力。” 因创办“男子班”获评“2012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的卢校长还说,“我们不追求一定办成新中国第一所男校”,“我们做的是一次探索男生教育规律的试验。” 读罢此文,对“新中国没有过男校”的提法心生怀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点参考。 我是“老三届”,1962~1968年就读于北京四中,北京四中不仅有男生班,而且初中、高中全部是男生,虽然校名不带“男”字,但当时北京老百姓的叫法就是“男四中”。类似情况的中学有很多,比如二中、三中、五中、六中、八中等,满校园里都是秃小子,梳小辫的只有女教师、女员工。“文革”前,北京的女中也很多,与四中齐名的是师大女附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现实验中学),其他还有女一中、女二中、女三中、女四中、女五中、女六中、女八中等等。我的记忆中,“文革”前北京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学,除北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等少数几个之外,几乎都是男女分校。 北京之外的地方有没有男中,我不敢断言,但北京之外的地方有女中,则是肯定的。“文革”初期我串联到广州,就住在执信女子中学。 中学教育,到底是男女分开好,还是男女同班同校好,直到现在也还是一个见仁见智争论不休的问题。就拿北京四中来说,从那个秃小子堆里出来的毕业生,既有非常成功的,也有特别失落,甚至失业下岗的。男人成堆的地方,会出敢作敢为的男子汉,也会出畏首畏尾的“娘娘腔”。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会大环境忽冷忽热变化莫测,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成长道路也不一样,前途自然就会千差万别。所以,“男子班”的学生能否比别人多一份适应能力,我真不敢贸下结论。(罗庆朴) |
关键词:男人,教育试验田,教育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