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沦落不是市场经济的错
有一个故事,说鞋不合脚,把脚打出了水泡,想请教你,这是鞋的错,还是脚的错?脚说,我光脚的时候好好的,穿了这鞋才伤成这样,不是这鞋的错,难道是我脚的错?鞋说,我做出来的时候有板有型,明摆着一双好鞋,你码数不对,往里硬塞,打出水泡就骂我全家,还有没有天理? 在鞋与脚的立场上,这种争吵永不会有结果。鞋破了,脚伤了,让它俩去论理,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义正辞严。但鞋和脚的背后,做出选择和安排的其实是人。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脚,人又如何看待要穿的鞋,人如何通过试错为自己的脚找到那双合适的鞋?想想普通人用生活智慧就能解决的问题,比深陷鞋与脚的争论更有意义。 这样一种比喻,放在道德沦落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中考量,也极有启发。道德在这里,就是人的脚。道德与人的关系,有鲜明的时代性,总是不断发展。从三从四德到女权平等,从剪掉喇叭裤到超短裙上街,仅仅是在性别关系和身体观念上,我们就见证了巨大迅速的道德变迁。这好比孩子的脚与成人的脚,只是时间流过,但已今非昔比。看不到这种真实的生命演进,我们就无法把握道德的时代性,以及深藏其后对人性认知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又是什么?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双鞋,它是先贤发现的关于财富创造的制度之鞋。它也有不同的码数,才能匹配不同的脚型。但我们总不能说,因为一双码数不对的皮鞋打破了脚,所以就要集体回到穿草鞋甚至光脚的时代。更何况,我们为什么挑不中一双合脚的鞋?我们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法治更健全、产权更清晰、竞争更平等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这个答案今天已经越来越清晰。怪罪于鞋,怪罪于市场经济,实在体现不出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务实、勇气和担当。 因此,讨论道德沦落是不是市场经济的错,与其说是要清晰判定鞋与脚谁是谁非,不如说是要提醒大家,不要陷入这种无益的话语之争。我们当注意到改革和转型话语背后,那个一再缺失的人。没有人的主体性,以及这种主体性所推动的公共选择,这种看似有理由实则无厘头的问题,将会一再占据我们的舆论平台,虚耗我们太多公共生活的精气神。 退一步说,如果道德沦落是市场经济的错,那么,今天大多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早已陷入万劫不复、道德崩盘的深渊。然而,今天世界上其它一些市场经济先行国家之所以还能买到不放三聚氰胺的安全奶粉,可以买到不以鸡鸭鱼肉掺假的纯羊肉,可以安全食用不含毒药种植的生姜,可以不用担心使用地沟油的安全餐厅,并不是因为计划经济挽救了这些地方,也不是因为其它地方盛产道德圣人并且集体下海经商。恰恰源于,它们有一群诚实的公民,用诚实的制度努力,打造了一个法治健全、平等竞争的成熟市场经济体系。他们面对公共生活的痛感,负责任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虚伪矫饰,怪罪于鞋。 人类道德发展到今天,还有一个重要的演变,那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对待。这是现代社会公私领域分野所带来的进步。今天,让中国人大为恼火的很多公共问题,表面看是由人们的公德缺失所引发,但事实上,这种失序的源头却并不是道德本身,而是来自于公共领域的治理乱象,尤其是公权力的不作为与乱作为。 一栋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不多久其它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壁,如果出现了涂鸦不被清洗,很快墙上就会变得乱七八糟、不堪入目。一个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克制丢放垃圾,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乱扔,丝毫不感到羞愧。这种现象,是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破窗效应”。 在大多数出现“破窗效应”的公共领域,公权力的掌控者其实就是那个对及时修理窗户负有天职的角色。但如果我们的公共生活中,有太多来不及修也修不好的破窗户,甚至公权力自身就是那个经常偷偷打破窗户获取私利的人,那么,无可挽回的道德沦落与社会溃败就会侵袭我们的生活。 因此,与其说道德沦落是市场经济的错,不如说,正是那无数破败而欠修的窗户,召示了公权力归位对社会道德重建的重要性。柿子专挑软的捏,面对道德沦落的境况,市场经济又成了何人手上的软柿子?(龙科) |
关键词:道德,沦落,市场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