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反思“抢水潮”不能只怪公众跟风

http://www.hebei.com.cn 2013-05-14 16:3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一海轮碰擦南京长江大桥时意外沉没。事故发生后,位于长江下游的仪征市居民听信网络传言“长江水污染”,当地市民疯狂抢购矿泉水。当日,仪征政府回应,仪征市自来水取水口目前未发现异常,有关部门将24小时密集监测,请广大市民放心。(5月13日《现代快报》)

  一个“水源污染”的谣言,让仪征市民卷入了抢水风潮。尽管当地官方两次通报戳穿谣言,但这种似曾相识的抢水闹剧,还是激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从日本大地震之后的抢盐风,到去年10月江苏镇江的抢水潮,再到世界末日谣言引发的抢蜡烛……谣言屡屡奏效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层次原因?

  纵观每一次“抢潮”闹剧,无不遁入“事件突发——谣言遂起——民众疯抢——政府辟谣”的轨迹,政府信息公开总是呈现被动状态。原因也许有二:一是政府的反应迟缓。面对突发事件,政府的第一反应不灵敏,往往有意无意忽略对事件影响的预估。二是信息发布的技术性缺失。官方信息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权威性,这就决定政府对信息公开必须持谨慎负责的态度,而谣言则传播较快。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把民生考量纳入应对危机的决策视野,在尽量保证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前提下,对民众可能误读的信息分阶段予以澄清,以赢得主动,安抚民心。

  其次,政府公信力缺失让谣言拥有市场。值得深思的是,面对突发事件,人们为什么不能静候政府的权威声音,或主动向有关部门咨询,而偏偏对谣言“宁可信其有”,甚至在政府辟谣后仍半信半疑?其原因缘于人们对政府“可能为保稳定而隐瞒真相”的习惯性质疑。由此看来,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有助于终止谣言。

  其三,打击不力让谣言制造者缺乏忌惮。妖言惑众是扰乱民心,制造恐慌的违法行为,其危害不容小视。只有让始作俑者付出沉痛代价,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才能有效遏制造谣生事。谣言止于智者,更应止于“治者”。(张玉胜)

关键词:长江水,污染,抢购,矿泉水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