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泡餐具14年后“重生”遇冷 多数饭店已不愿使用
曾被称为“白色垃圾”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被禁14年后,在今年5月1日迎来解禁。本报记者近日兵分多路进行调查发现,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发生变化,本市大多数餐厅、快餐店都在使用一次性聚丙烯餐具或纸质餐具打包或送餐,一次性发泡餐具主要聚居在夜排档。 解禁后的发泡餐具恐难现昔日风光。业内专家则建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解禁必须建立起科学的行业准入标准、有效的行业监管和健全的回收利用制度。 批发调查 发泡餐具从未淡出市场 位于闵行的九星市场酒店用品街,是沪上几家大型的一次性餐具批发集散地。 3日中午,当记者到达市场时发现,解禁后发泡餐具并未在此大量出现。一商家向记者透露,这种发泡餐具从未在市场中消失,只不过是相比早前的风光,现在属于小打小闹罢了。自称在这里做酒店用品已经快8年的何老板,其门店里显眼的位置陈列着一些玻璃保鲜盒,一次性餐盒也只有塑料及纸浆压制的几款。 “发泡的如果你要,我帮你去调点过来,最少一件500个,36元。 ”何老板回答记者。 在提供了几个发泡餐盒和一个发泡碗后,何老板如数家珍般介绍起几款餐盒的使用情况来。 “中号的那种使用最多,排档的炒饭和烧烤打包都用这个,7分钱一个,大号的就是打包炒菜卤味什么的,价格也贵一点,9分钱一个了。碗是8分6一个。如果你做流动摊的话,建议买中号的,性价比高,如果开小餐馆的话,还是买PP塑料的,有派头,价格在6毛钱。 ” 记者发现,其提供的发泡餐具没有任何生产厂家及生产许可等相关信息,一件发泡餐具只是用一个透明塑料袋扎好而已,没有任何信息。他坦言,这种产品肯定是存货,生产厂家多在外地,这几年一直在卖,不是解禁后的新货。 “我知道解禁的新闻,但这种发泡餐具怎么可能解禁,只不过大家没有明卖罢了。 ”何老板笑着说。 在其隔壁的另外一商家也坦言,卖这种发泡餐具一直没有断过,基本都有固定客户,“一买就是20件以上的。 ”其还介绍记者去张家浜集贸市场,那里小摊贩喜欢去,品种多。 之后,记者来到位于漕宝路上的张家浜集贸市场,市场B区几家专卖塑料制品的店门口,各种塑料餐盒成包成包地堆积着,一次性发泡餐具比九星市场放得随意。“一直都是这样放的,没人管过啊。 ”一商家对于发泡餐具解禁浑然不知。 “这个还禁,现在哪有几分钱的商品了。 ”该商家坦言,一次性发泡餐具一直在卖,排档买得多,有些小饭馆也会买一些,再有就是卖生的馄饨、汤圆或是蛋饺的。如果是汤面馆的话,多买纸质的,价格也就1毛钱左右,贵不到哪里去,毕竟这种东西耐不住高温。 发泡餐具时代已经过去 解禁后,发泡餐具是否会凭借自己的价格优势再度风光起来,商家们则持怀疑态度。 “我是不大会做了。发泡餐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九星市场的何老板坦言,就利润而言,质量越好的pp塑料餐具越贵。发泡餐具,无论是解禁与否,价格基本都保持不动,说明这种商品没有多大利润空间,就是跑量的。除了利润少,这种商品挤占仓库空间。“放在仓库里,单位成本算下来不划算,现在大家也都习惯用塑料餐盒了。 ”何老板透露,自己几家饭店客户每月的塑料餐盒需求量都在3箱近1000个,比发泡餐具赚得多。 周边的几家零星还在做发泡餐具的经营户也表示,解禁后,发泡餐具的出货量并没有扩大。“就连老客户都保持原来的量,更不要说有新的客户了。 ”一经营户透露,其解禁3天只卖出8件,而其2毛的纸质餐具和6毛的塑料餐具却走了不下20件。 张家浜集贸市场的商家也有同感。安徽人姜老板在市场上做了2年,主要做的就是发泡餐具。其透露,外环外的市场更大一些,两年里主要的生意都来自城郊边上的小饭馆。“现在夜排档是旺季,但我这里的生意比去年最少减了有一成。 ” 用户情况 大饭店:发泡餐具档次低 “到目前为止,我们集团下属的餐饮企业不准备更换一次性餐具。 ”本市某大型餐饮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泡餐具密闭性不好,关键是拉低饭店档次,不太会使用。 “中餐多油水多汤汁,打包时用发泡餐具容易漏出来,卖相很不好。 ”该负责人坦言,目前饭店中常用的打包盒基本是透明的塑料餐盒,每只成本价在0.7元左右,饭店收取一两元的打包费,已被食客广泛接受。 小餐厅:是否用消费者定 中小餐厅经营者在使用发泡餐具方面,有点模棱两可,“这个我们一般都是让顾客决定的,如果愿意付费的话,我们提供一次性塑料餐盒;如果要求免费,我们会准备一些发泡餐盒。 ”在都市路上经营一家湘菜馆的陈先生介绍道。在其看来,对于发泡餐具,工商或是其他部门调查餐厅还是蛮严格的,在解禁前,一般都不愿意去碰。 “大家都在说白色污染嘛,肯定有问题。 ”而一次性的塑料餐盒经过几年的使用,也被食客所接收。 “现在一元一个,再送一个塑料袋,大家为图方便也乐意出。 ” 夜排档:未解禁也在用 上周末,记者走访了杨浦区与虹口区数个夜间大排档,一名自述已经干了30多年排档生意的摊主表示:“一直用的都是这种(发泡)餐盒,从来就没用过纸头餐盒。 ”光顾这些排档的食客大多分不清餐盒之间的区别,对长久以来发泡餐盒的使用完全不在意。 晚上九点,在虹口区一居民小区旁,几个贩售臭豆腐、鸡肉串的移动小摊聚在一起,记者以食客的身份买了一些小吃,发现盛放食物的餐盒就是发泡餐盒。 “这种盒子?我们一直在用,大概四五分钱一个。 ”一位自称从事排档生意30多年的男性摊主告诉记者,他们不清楚什么“禁塑令”,从有一次性餐盒以来他们一直用的就是这种。 旁边几位摊主均表示,他们都与批发餐盒的上家有协议,十几年来一直稳定供应,没有发生过价格波动或是品种变化。对于“禁塑令”解除,他们认为不会对生意有多少影响,“本来这种盒子就没问题,为什么要禁掉。 ” 问题反思 废料成原料带来安全隐患 1999年一次性发泡餐具被“打入冷宫”,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尽管“高温下一次性发泡餐具会释放出苯乙烯等有害物质”的说法存在争议,且发改委解禁理由之一就是“其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相关标准”。但业内专家指出,超过八成的生产企业会掺入甚至全部使用废料来制作,非食品级原料的不安全性显而易见。 “不管解不解禁,一次性发泡餐具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记者,在广东地区,发泡餐具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左右,这个比例在小城镇更高。 ”“禁而不止”之下,发泡餐具的生产陷入无序之中。 “现在市场上有三种企业,一种是用全新的食品级原料,广东那边有10来家。一种用废弃原料,他们的产品大多在批发市场里薄利多销。还有一种是好料、废料掺着卖,客户给的价格高,他就用好料,给的价格低,就用废料做。 ”国际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表示,第二、三种企业占到了8成以上,有100多家企业都在用废料生产。 “使用食品级原料的发泡餐盒,光原料成本就要六七分钱,成品1毛钱,但用废料生产的发泡餐盒市场价只要五六分钱。 ”什么是废料呢?他说,一些工厂会从国外进口工业塑胶废弃物,进行加工提取后,生成聚丙乙烯发泡颗粒,再将这些颗粒卖给发泡餐具厂作为原材料。而这些工业塑胶废弃物就是“洋垃圾”。 “成分很复杂,但是肯定会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放了热菜之后,有毒物质在高温下更加容易溶解在油脂中,危害人体健康。 ” 国标跟上才能堵住漏洞 “一条‘解禁令’不能意味着一揽子的放开,解禁之后的有效管理,是监管部门应该负起的责任。 ”朱毅在接受采访时提出,针对现有生产企业的无序状态,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发泡餐具行业的准入门槛,整合清理现存工厂,同时制定完善的国标。 “发泡餐具的生产前期投入比较大,生产成本很低,最担心的就是使用不合格的原料,同时还要规范工艺流程。 ” 董金狮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仅对发泡餐具的原料有国家标准,但对于成品却是空白。而这一标准中除了要求原材料一定是食品级外,生产环境和工艺流程也要步步到位。 “不规范的发泡过程会让原料产生有毒物质,易燃性质还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这些都需要在正式解禁前,落实国标。 ” “白色污染”面临回收困境 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了解到,根据本市2000年颁布实施的《上海市一次性饭盒管理暂行办法》(84号令),由管理部门向生产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厂家按每只3分钱收取污染治理费,作为回收利用的经费。其中,1.5分钱补贴给回收环节,0.5分钱补贴给处置环节,1分钱用于管理和其他费用,即“3分钱工程”,回收上来的一次性塑料饭盒送至塑料加工厂做塑料粒子。自实施开始至2010年,本市累计回收一次性发泡饭盒20多万只,收到污染治理费达7千多万元。然而,2008年以来,本市一次性餐具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或作为落后产能,纷纷搬迁到外地设厂经营。其余的由于与外地企业产品缺乏价格竞争优势,销售状况不良,产能逐年减少,目前本市仅存3家生产企业、5条生产线在维持,整体产能只占全市市场份额的25%不到,最终造成回收处置费用征收工作出现困难,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 奖惩结合还需进一步落实 上海市环卫管理处副处长顾育新介绍说,目前本市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的“归宿”主要有两种:一是被塑料加工厂回收再利用,二是进入生活垃圾收集系统,进行填埋或焚烧,“近年来随着使用的逐步减少,其他如PP材质的饭盒、可降解的饭盒在非禁白区域已替代原有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仅占生活垃圾总量的2%-3%。 ”不过,“还是要严格按照84号令中的规定,对本市生产以及外地来沪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的企业征收污染治理费。 ”顾育新说,对于此次“解禁”,本市也正在积极研究进一步的管理措施。 有业内人士提出,回收体系应在全国推广,同时奖惩结合。 “不缴纳回收费用的企业不能进入市场销售。而在厂家所在地,监管部门可以查询其全国各地的缴费记录,缴纳了1万只发泡餐盒的回收费,才能生产1万只。对于违规企业,则要采取警告、罚款,甚至吊销生产许可证。 ”
|
关键词:发泡,餐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