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内无金庸琼瑶
冷清中迎来了第二个本命年。(纪晨/摄) 期待中看到读书传统的回归 和三味书屋的老板聊天时得知,这些年,想租他们房子的人大多是饭店老板,但都被他拒绝了,他不想看到饭店围剿书店的场面。从民营书店的处境艰难到书市、网上书店的火爆,我们会发现,销售书本的渠道和载体变了,但人们对读书的需求没变,越来越多的人从阅读中找到了快乐。 5月27日,北京国际图书节的最后一天,地坛公园里“淘宝”的人依旧是人山人海。在书商的摊位前,不少人怀抱着成捆的图书,不停地翻着小山似的书堆。而在距此不到7公里的西长安街上,一家名为“三味书屋”的民营书店内则是另一番景象。在别处很难享受到的宁静,在这家书店已经习以为常。 现场 闹市中的安静角落 三味书屋,坐落于西长安街与佟麟阁路交叉口,是长安街上唯一一家临街的民营文化书店。在银行大楼扎堆儿的西长安街,三味书屋的二层小楼显得很渺小。委身于银行丛中,书店的客流量很不稳定,周末反而人更少。店主老李说,一到下午5点,银行一下班就没什么人了。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建起了高楼大厦,拆没了书店的顾客和人脉。老李回忆,这附近以前是新华社、中央音乐学院和国家教委等机关院校的宿舍,居民的文化层次高。现在,来店里的依然是中年人居多,有时候还能碰上新华社各地分社来北京出差的老顾客。 掀开门帘,抬头有一匾额,上面是出自《论语》的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 虽然是周日,书店里却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人。两位头发斑白的老者,老李和老刘,他们是书店的创办人和经营者。老李留着鲁迅式的胡须,穿着白色短袖衬衫,脚踩一双黑色老北京布鞋,正在为新到的书上架。老李的老伴老刘,一位极优雅的女士,包着白色的头巾,轻轻地嘱咐店员为新书进行录入。 24年前,三味书屋开业,两人都是五十岁,迎来了如同孩子降生一般的喜悦。作为北京第一家民营书店,三味书屋早已成为北京文脉中的一个细胞或是一个文化符号。然而,不管是和地坛还是和西单图书大厦比,如今的三味书屋都太过冷清了。 三味书屋里的陈设基本上还是开业时的模样,书架也是1988年开店时的配置。只不过,以前书架有三层,后来锯掉了一层。“一是因为没那么多书了,二是因为书架后面设了画廊,挂着一些艺术作品,怕挡着。” 老李的专业是材料,老刘学的是机械,两个人都是工科出身。但在三味书屋里面,却全都是人文社科书籍。“我这儿没有新书,也没有畅销书。”老李这样介绍自己的书店。 现状 店内只有一名店员 遍寻书架,找不到金庸、琼瑶、韩寒,取而代之的是马基雅维利、波德莱尔、维特根斯坦等一个个生僻的名字。事实上,三味书屋里的书籍无形中筑成了一道高高的门槛,将一部分读者挡在了门外。这也正是三味书屋的定位。 “要是靠经营书,早就生存不下去了。”老李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三味书屋书并不多。老李说,原先有50多家出版社供书,前几年说要拆迁,就忙着联系出版社退书,而出版社是最讨厌退书的。现在,书店里的书都是他一本一本从市场上挑选,然后亲手上架。 老李说,最惨的时候,书店一天的流水只有一二百元,挣的钱还不够交电费的。为节省开支,书店也进行了裁员,由原来的两名店员变成了一名店员。“我们把营业时间也改了,以前是早九点到晚十点,是两个人轮班。现在是中午十二点才开门,到晚上八点,正好是一个人的班。” 因为利润微薄,老李和老刘的书店留不住人。在新来的男店员之前,有个小姑娘在店里干了两年多,最后说想出去看一看,于是与一屋子的知识挥手告别。 回顾 中国民乐从这里走向世界 三味书屋最火的时候,是2000年以前。书店有个统计,他们一共卖出了十多万本书。因为此,三味书屋曾自豪地宣称:“每一百个北京人就有一个买了我们的书。” 然而,书并不是三味书屋的全部。老李坦言,那个时候,三味书屋还经常搞一些小型的音乐会。老李自豪地表示,爵士音乐是从这里被大家熟悉,中国民乐也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当时,爵士音乐还被当做靡靡之音,一般人都是在香港电影里听个片段,而在三味书屋却有人被邀请过来演奏。民乐更惨,那时候很多国家一级大师,去不了北京音乐厅,只能在饭店里演奏。“我们觉得这是国粹,就把他们请过来搞音乐会,结果听得外国人泪流满面。” 尴尬 房租压垮了民营书店 5月17日,单向街书店创始人之一的于威发微博呼救,称单向街书店面临“租金大涨,无以为继”的困境。联想到之前停业的风入松书店和光合作用书店,人们不禁为坚持了7年的单向街书店的命运担忧。 这样的担忧也存在于三味书屋的读者群中。老李表示,很多人问过书店的情况,并表达了一种担心。不过,他还是很乐观,还想着什么时候书店的人气儿能旺起来。 “我们和其他书店都不一样,不具代表性。我们的房子是自己的,其他的民营书店都是租的。”老李说,他知道单向街正在面临困境。“单向街在蓝色港湾,一年房租十几万,对一个书店来说是很难的。”他说,就连清华西门附近的万圣书园,也是房主在房租上给予了优惠,才勉强维持。 房租总是民营书店开不下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幸好在创办时,老李和老刘将这座老屋买了下来,避免了三味书屋落得跟其他民营书店一样的结局。这是三味书屋之幸。 欣慰 读书的传统正在回归 老李并不指望着书店能挣钱。“要想挣钱,很简单,把书店关了就行了。”在旁人看来,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却用来经营书店,简直是抱着金碗要饭。老李说,曾有一家粤菜馆找到他,开出一年200万的房租想把房子租下来。还有其他一些商家找到他,大都是饭馆或者美容院。 这些租房的要求都被老李拒绝了。他说,老伴有退休工资,足够他们花。两个人之所以把三味书屋继续经营下去,是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把书店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另外一个原因,毕竟是经营了二十多年了,从心底舍不得。” 如今,老李和老刘都已是七十多岁的古稀老人,体力毕竟不济。但对于这间24岁书店的未来,老李并不打算有人把它继承下去,而是认为三味书屋迟早是要消失的。“希望以后像单向街这样的书店能越来越多。” 老李认为,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让他欣慰的是,读书的传统正在回归。“现在人们都爱在家里摆个书架,不管是不是装饰,都要比放一排酒瓶强。” |
关键词:书屋|书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