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专题库>>专题新闻

传统书店没落"异形"书店新兴民营实体书店何去何从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24 16:5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1月,一年一度的“书香鹭岛活动月”拉开帷幕。每年的此时,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都会让厦门笼罩在浓浓的“多读书、读好书”氛围中。

  阅读,让许多人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走进飘着书香的“黄金屋”,寻找书籍中的“颜如玉”。然而,当人们把目光重新投向久违的书店时,却发现,取代此前“一买一卖”的传统书店,越来越多“异形”书店正在兴起,而无论是在夹缝中生存的旧书店,还是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新概念书店,都面临着举步维艰的窘境。

  旧书店夹缝中生存

  期待交给社区打理

  曾经,对许多人来说,种类全、价格低的旧书店可谓是知识的圣地;隔三差五便一头扎进旧书店,完全沉溺在书的世界中,这样的场景在几年前还时常出现。

  今天,在厦禾路176号的老骑楼中,被视为“厦门最后一家旧书店”的晨光旧书店,一直在艰难而努力地维系着步入文化边缘的旧书传统。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走进晨光旧书店,目光所到之处都是书,就连老板也被“埋”在书堆中,让人一不留神,还以为老板陶垣宏不在店中。

  陶垣宏的父亲退休前是新华书店旧书收购和销售的负责人;退休后,为了众多喜欢淘旧书的书友,1996年,他在厦禾路开了这家旧书店。

  谈及晨光旧书店的现状,陶垣宏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形容。“我们远远地落后于新华书店等国营书店,但相比其他民营书店,我们还算可以。”他说,如果处理得当,每月成本两三千元的旧书能卖到七八千元,盈利五六千元。

  提前为书店找出路

  当光合作用书房等实体书店一家家歇业时,晨光旧书店却依然屹立在老城区中。“主要是因为我们不用付每月四五千元的店租。”陶垣宏算了这样一笔账,书店每个月的收入约为七八千元,扣除两三千元的购书成本,如果再扣除四五千元的店租,就所剩无几了,“店员都是自家人,如果要花钱雇人,书店就入不敷出了。”

  虽然自家房产支撑了旧书店的经营,但去年,因店铺的房产纠纷,晨光旧书店在一年之内四度遭遇“砸场”——“他们把书推得满地都是,焊死卷轴门”,但陶垣宏依然坚持将书店经营了下来。

  如今,这场房产纠纷尚无定论。是否能赢得房产、免去书店的店租,已成了晨光旧书店能否维持下去的关键。陶垣宏说,“一旦需要店租,书店就得停业”。

  “太累了,有时我自己都觉得枯燥。”陶垣宏说,旧书店的进书、定价、整理都是极其繁琐的事情,他不想让子女继续经营书店,但更不希望旧书店从此消失。

  “我觉得旧书店最靠谱的出路还是交由国家经营。”借鉴上海一家旧书店的经验,他为晨光想了这么一条出路:政府接手旧书店后,交由社区经营,经营者取得部分收入,其余收入用作公益事业。但政府、社区是否愿意接手?怎么接手?这些陶垣宏都没有底。

  独立书店封号“最美”

  要商业或文艺“两难”

  近年来,独立书店名噪一时。因发展时间较短,却以其独特性在行业中获得一定的知名度,独立书店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

  今年3月,厦门一家号称“中国最美书店”的独立书店落户华新路的一栋花园别墅。开张时,“中国最美”的标语让这家书店赚足了眼球,甚至有人标榜道:“我不在‘不在书店’,就在去‘不在书店’的路上。”

  有时冷清有时喧嚣

  店长称,“中国最美书店”的称号一半是自封的,一半是网友“推”出来的。但从外观到气氛来看,花园老别墅、灌木绿意,有阳光、有书籍,确实足以吸引许多人。

  刚成立时,微博、网络社区、论坛……从名称到装潢,从书籍到气氛,这家书店似乎有口皆碑,连往日里挑剔的网友似乎也接受了书店“最美”的称号。

  如今,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不在书店”4个字,0.31秒便可以搜索到836万条结果,所见的评论也大多是溢美之词。

  为了区别于传统书店,也为了寻求新的生存模式,不在书店的3层楼分成了两部分:一二楼以书籍为主,主要用于阅读、售书,兼营饮品、简餐等;3楼较为空旷,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会、电影展、民谣演出等。

  按照最初的构想,书店的经营应该顺顺利利。但现实中,工作日与节假日两极化的人流量让它陷入了矛盾之中——工作日中,偶尔会有几人有意无意地走进书店,参观后称赞一声,然后离开,真正坐下看书的人很少;周末,书店有时变得过度热闹,围坐着聊天的人、络绎不绝来参观的人,让有些读者不禁感慨:“太喧嚣了,不怎么像书店。”

  独立品格吸引人气

  虽然抱着“独立形态、独立品格、独立操作”的心态开张,但书店的运行需要成本。于是,不在书店面临着“商业”或“文艺”的选择。书店店长王烨倩说,虽然饮品和书是如今的主要收入,但如果读者不喜欢饮品,他们可以考虑将其去掉,专心做书籍。

  开张至今,这家书店最好的单月售书额为近万元,而每月需支付员工的工资达两三万元。“如果把饮品去掉,书店的压力就更大了。”一方面,王烨倩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书店;另一方面,她又希望书店能保持特色,给读者提供“可以一坐一整天”的安静读书地。

  除了“不在书店”,“琥珀书店”也是厦门小有名气的一家独立书店。大学路上,文艺的装饰、匠心独运的选书标准使得它别具一格。虽然前景并不明朗,和“不在书店”一样,“琥珀书店”留守不起眼的角落里,在商业和文艺的两极之间游刃。

  概念书店求新模式

  义工加入保证运营

  有人想为读者营造安静的读书去处,有人则想为整座城市创造阅读的空间。

  2010年7月,厦门民族路上开起了一家名为“小渔岛”的书店。有别于传统的书店,它定位为“非盈利公益社区型图书馆”,首批书籍都是网友、居民无偿捐献的,施行免费借书的运作模式。老板许志龙说,书店主要服务的是社区居民和学生,他们被称为“岛民”。

  盈利并非书店目的

  小渔岛的书主要有4种

  还在亏本只求维持

  两年前,小渔岛开张半个月后,店里的人流仅有十几个;即使是今天,每天也只有一二十人光顾。

  “本以为将书店开在老城区,居民多;临近高校,学生多。”许志龙说,书店每月的收入是2000元—3000元,除去每月1200元的店租、100多元的水电费,再扣除其他零星的支出,“书店没什么盈利”。

  新馆开设后,“岛民”也是寥寥无几。“一般只有四五人,多时有六七人。”新馆的义工魏晓妍说。许志龙坦言,目前的新馆仍处于亏本状态,“希望以后能好转起来”。对于未来,他没有过多的设想,“只要能维持就好”。

关键词:传统书店,民营,实体书店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李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