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堵“学生邪念”还是堵“管理漏洞”?
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警方通报初步调查结果称毒物源自学校实验室。此前复旦校方一度称“有毒化合物并非来自学校实验室,网上也可购买”,此说法已被证实不成立。犯罪嫌疑人做实验后剩余的剧毒化合物存放在实验室,却最终带进了寝室,管理规定“失守”,舆论针对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质疑达到顶峰。 然而本地媒体走访中大、华工等高校却发现,某些教师反映,通过管理完全杜绝风险是不可能的,只能减少风险。受访的大部分实验室学生并不赞同“双人”管理制度,因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效率,“只要学生心存邪念,再严格的管理制度,终究是有空可钻,所以学校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心理干预”(昨日《南方都市报》)。 到底是堵“管理漏洞”,还是堵“学生邪念”?两者都殊为不易。多年来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多所高校发生过投毒案件。与民间一般的投毒案件不同,高校投毒案之所以引发特别关注,一来由于“天之骄子”身份,同侪相残、同室操戈尤其令人惋惜;二来因为这些化学毒物无论来源还是使用方法,都不是一般人能够接触和掌握的,属于“高科技”犯罪。国人大多熟悉武侠小说里的施毒与解毒,大多涉及门派间的争夺与控制,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与杀人于无形的暴虐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真相厘清之后让人依然难以理解的是,人性何至于阴暗残忍至此。 个人比较悲观,我很怀疑人的“邪念”就那么容易能够堵得住。何况预防犯罪,要堵的环节实在太多:互联网上连如何制造核武器都查得到,要堵;某些影视作品容易引发暴力联想,也要堵。按此类推,堵不胜堵。实际上科技的发展,让枪械和其他致命物质变得越来越易得。比如自从3D打印技术出现后,今后在家中制作真枪实弹也不是不可能,美国有议员正考虑立法加以限制。人的“邪念”,假如没有征兆就防不胜防,这时人们大体能做的,只有从规管入手,让凶手把“邪念”变成“行动”难上加难。 面对行刺可以反抗,面对霸凌可以呼救,遇到投毒,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上哪儿找解药。可能我这么说有点“民科”,《飞狐外传》里的“毒手药王”无嗔大师,既擅于用毒也精于医治之道,用毒和解毒往往是古代医术的一体两面。实验室既然藏有剧毒物品,那么制定一旦中毒后的治疗预案也理应在情理当中。因而,堵住实验室管理漏洞何以如此重要?不仅是给犯罪增加难度,而且,假如有严格的使用登记制度,一旦发觉失窃或药品莫名减少马上报警,对争取时间予受害者对症下药或侦破案情都有好处。此次复旦投毒案,据说是靠一条神秘短信才找出致命毒源,从而解开案情谜团的,这万难令人满意。 不过,惨案发生,包括我在内,大多数人是事后诸葛亮,没人能挽回一条年轻的生命、两位曾经前途大好的学子。加强实验室管理,在学生中强化心理干预、开展生命伦理教育,都难以抚平黄洋家人的创痛。他的父母晚年生活如何安排,如何得到心理慰藉,恐怕也是讨论制度漏洞之余更需得到关注的重点。 |
关键词:实验室 投毒案 管理制度 不可能 化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