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人生智慧

是校规还是笑料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11 09:1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任何男女生交往务必遵循在明亮地方、5人以上同学在场。”这是河南省漯河市一所高中刚刚颁布的新规定。校规中有多条规定禁止男女生单独接触交往,对严重违规者将勒令退学、开除学籍。不少学生认为:在该校老师眼中,学生之间已不存在纯洁的男女同学关系,规定堪称“史上最严校规”;但也有不少网友批评:这样的校规有悖常理,实在过分,简直是一种笑料。

  学校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校规,分明是“严防”中学生早恋。这样的出发点可以理解,因为时下中学生“过分亲密”的现象已相当普遍。可是,一味地“严防”就能奏效吗?未必!而且事实证明,越是严上加严,越是事与愿违,越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前不久,湖南省临武县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因为“早恋”遭到老师和家长阻挠,15岁少女一气之下竟然和男同学“私奔”,离家半个月下落不明。焦急万分的父母只好报案,在民警帮助下才找回了女儿。类似的案例多有所闻。

  在教育领域,早恋是个老话题。伴随着一代代孩子成长,教育者一直围绕着早恋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有些人主张“堵”,认为必须把“早恋”扼杀在萌芽状态,决不能放任纵容;也有人主张“疏”,认为进入青春期的男女学生相互吸引是成长规律,不能一味打压,应当进行人性化的疏导。究竟是“堵”还是“疏”?人们莫衷一是,争得面红耳赤,可是面对孩子们的“早恋”现象,人们依然感到束手无策。

  与其陷在“堵”和“疏”喋喋不休的争论中,难道就不能变一种思维、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早恋”现象吗?

  教育者能不能先抛开固有成见、摘下“有色眼镜”,别急着给学生们戴上“早恋”的帽子,给“早恋”贴上“有毒”标签,别把所谓的“早恋”看成是洪水猛兽,防之唯恐不及;能不能用科学、理性的态度,用平和、包容的心态,分析研究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调查发现,有很多所谓的“早恋”,其实仅仅是男女同学之间互相产生好感。而面对态度粗暴的老师和家长,一些学生反而产生逆反心理、“假戏真唱”。这种“被早恋”的现象并不鲜见。如果老师和家长处理得当,不那么大惊小怪,许多“被早恋”或许可以避免。

  当老师们在为解决“早恋”问题开药方、找对策时,能不能从关爱孩子成长的角度,悉心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在想什么、想做什么、有什么心事、有什么烦恼?老师们能不能抛开“师道尊严”,和学生们掏心掏肺、坦诚交流,倾听学生的倾诉,成为学生的知音,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研究表明,凡是师生关系好的班级,老师们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心中的秘密、情感的波动,能够为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更为人性化的情感指导和心理疏导,从而降低了“早恋”发生的几率。

  其实,和“早恋”现象类似,孩子成长中有不少问题和矛盾凸显出来,暴露出教育的误区和盲区。比如,伴随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学生们使用手机、网络如家常便饭,网聊、网游、“动手不动口”,以及不良资讯干扰等等,无不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如果教育者还是在非黑即白、非堵即疏的思维定势中打转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出台漯河市高中这样的校规,不仅不能解决学生成长的烦恼,反而会成为一种笑柄,被孩子们嗤为“脑子进水”。对此,教育者是否应当三思呢?

关键词:教育者,青春期,师生关系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段沙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