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最新播报

文物保护须挖掘民间组织的潜力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10 15:5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王乃玲/图 来源:红网

  7年前,有一座“万人坑”纪念馆,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尸骨展坑里累累的尸骨中,有人丢下烟头、汽水瓶盖、废纸等杂物,还可以看见尸骨间长出的杂草。记者调查发现,纪念馆的修缮资金被挪用建设豪华会议室。这座纪念馆,位于安徽淮南。

  如今,又有一个“万人坑”遗址,其所在地块被出卖给了开发商。随着开发项目的推进,原有的纪念碑消失不见了。侵华的日本老兵来这里祭拜当年杀戮的遇害者,只能在失踪的纪念石碑处,插上一炷香。当林立的楼房覆盖掉遗址,他们将再无机会来此赎罪。这座“万人坑”,位于济南琵琶山。

  如你所见,无论是挪用纪念馆修缮资金,还是出卖“万人坑”所在地块,相关部门的身影都是如此扎眼。显然,鲜血和尸骨构成的历史记忆,并没有触发其痛感,所谓的“历史责任”,也全然被这些机构挡在了门外。

  “万人坑”的冰冷遭遇,让人心痛且愤慨。但由此你又恰恰可以“理解”,为何时下的文物损毁事件层出不穷——背负着国人耻痛的“万人坑”史迹文物尚且如此,何况其他?

  从制度上找原因,GDP考核机制下的政府逐利,地方文保部门缺乏独立性和地位,《文物保护法》在执行端口上的疲软……恐怕都需要好好清点清点。但着眼于此,把希望仅仅寄托于制度层面的缓慢推进,恐怕将在必要的时间成本中,眼睁睁地看着新的文物损毁事件发生。

  我们需要同时在其他渠道上寻求有力补充。大力发展民间文保组织,不失为一个选择。这些民间组织扎根基层,拥有广泛的社会支持。人力、注意力等资源的聚合,能够最终转化为强大的合力,助推文保工作的开展。更为重要的是,基于组织化的机构架设,加之以兴趣和责任自觉为依托,自发的民间组织在文保工作上具有稳定和长效的特征,能持续跟进对文物的监督和保护。

  目前的困境是,对于民间文保组织,官方的支持不够。在资金上,它们难以获得政府拨款,仅靠收取低额的会员费,根本无法满足机构的运作需求,而在国外,很多民间组织一半以上的钱都来源于政府拨款。此外,官方文保部门也往往认为民间文保组织不专业,视其为累赘,不予积极支持。

  一个积极的信号是,今年国务院发布通知,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年底可以实现直接登记,无需注册资金。这表明,高层政府意识到了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但若下一步能在资金和工作上作出有力部署和支持,让民间文保组织尽快发挥作用,才算是尽到了责任。

  文/张隐曜

关键词:文物保护,民间组织,纪念馆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红网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