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们应先学学李安的沉静
就像李安借以第二次捧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样,他征服电影业乃至整个世界的历程也堪称“奇幻”。 将一本内涵复杂的哲学小说创作为成本昂贵的3D电影,已经跻身世界一线导演的李安,不惜放弃公众曝光率,静心打磨剧本整整4年时间。而如果回溯李安22年的导演之路,我们会发现从1991年的电影《推手》开始,这种沉静便一直伴随他左右。如同在海上经历着内心信仰融合与体悟的少年“派”一样,李安在一以贯之的执着与坚持中,将东西方电影文化间的冲突与磨合,结晶为自己独特的全球视角。今年,用英语、汉语和印度语致谢的李安,展示了他对东西方文化的圆融交汇与对全人类终极关怀的深刻追问,让李安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站到了华人导演的巅峰。 这不免令人感慨,自从1988年《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金熊奖以来,逐渐开放、发展的中国电影,热切盼望着得到全球电影世界的承认,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可惜,众多华人导演无论是高调赴好莱坞闯荡,还是不惜用高成本大制作“冲奥”,最终仍旧敌不过李安的沉静与坚持。 在遍地浮华的中国电影界,有哪个导演甘于忍耐6年“家庭主男”的沉寂和坚持学习,又有哪个导演能既深切了解本民族个性,又能走出国门对不同种族间为共生而必须经历的文化融合有自己的思索和体会。至于类似30年无“小三”、无绯闻的李安式执着,都足以让很多内地导演自惭形秽。 眼下,在技巧和资金上,中美电影业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想要拍出打动人心的电影,还需要导演具备超越地域、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人情”,而深藏在李安心中的深沉情感与体悟,正是很多中国导演心里最欠缺的。因此,当公众像欢呼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为李安身上的中国意象激动时,内地电影界最好先平静片刻,感受一下李安的沉静。(崔滨) |
关键词:李安,最佳导演奖,张艺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