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放两徘徊:鞭炮为何如此纠结?
蛇年新春的钟声伴随着噼啪的爆竹如约而至,热热闹闹地烘托着合家团圆的“年味儿”,延续千年的传统。然而,今年以来,持续发生、最大波及超过14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大范围雾霾,又让不少人呼吁今后少放甚至禁止燃放鞭炮以减少空气污染。 春节是照旧放烟花爆竹,还是少放甚至不放,成为众多百姓心中的纠结;而如何治理已连接成片的区域性空气污染带,亦是相关部门不可回避的民生议题。 放不放?百姓心中的纠结 10日(正月初一)1时许,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正宇向媒体通报,除夕零时至初一1时,北京市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情83起,受伤25人,同比分别下降44.6%和28.6%,集中燃放持续的时间比往年也有所缩短。同时,截至除夕,北京市烟花爆竹销售量比去年下降近四成。 据了解,蛇年春节北京市共审批设立1337个烟花爆竹零售网点,相比去年的1429家有所减少。北京三家烟花爆竹专营单位备货量为75万箱左右,相比2012年的81万箱也有所减少。 北京市烟花办等多个政府部门已于春节前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出倡议,“为了提高空气质量,给您和家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春节期间请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春节前的5日,北京市专业气象台也首次推出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通过分析风、湿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将“宜燃放”到“不宜燃放”分为三个等级,每日发布。 支持“禁放”者认为“我的空气,我有责任”,每个遭受雾霾困扰的人,同是受害者和污染制造者,减少空气污染须人人行动。持不同意见者则认为,燃放鞭炮是传统春节习俗,禁放是新老观念的撞击,况且空气污染是由多方因素导致,而春节就只有那么几天。 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陈建宪则认为,传统民俗很难用行政手段强制管理。“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部分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居民不希望它消亡。” 禁不禁?千年风俗无法一禁了之 今年以来,持续多日、影响范围甚广的雾霾让“烟花鞭炮放与不放”成为各界人士争议的焦点。 截至目前,北京、武汉、西安、深圳、长春等不少城市发出了少放甚至不放鞭炮倡议。国内多家门户网站、报纸等也都掀起了关于“春节不放鞭炮”的讨论。然而,支持燃烧鞭炮的声音也不在少数,各方观点难分伯仲。 北京市从1993年开始实行禁放举措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火灾伤亡。但由于恢复传统年味、解禁烟花爆竹的呼声甚高,北京市政府于2005年召开立法听证会,在多数代表支持下通过《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实行“禁改限”,在五环内限时段、限地点燃放,沿用至今。 北京市政府烟花办一位负责人日前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北京执行的“限放”措施是北京市的地方法规,当前网民提出的禁放、限制燃放等都涉及修改法规,需要北京市人大审议表决通过。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全国共有200多个城市制定“禁放”法规后,“禁放”却在十几年的实施中,始终与争议相伴。起初几年,是一些群众不顾禁令,寻找“年味儿”的“试探性”燃放;随后几年,“禁放”遭致多数群众反弹,自发的燃放让一些城市陷入“法不责众”的尴尬;最终,“全部放开”或“禁改限”在诸多城市上演。 “一放就乱,一管就难”,鞭炮横亘在千年习俗与现代文明之间,如何取舍、如何平衡,“纠结”至今。 要老习俗还是要好空气?考验政府智慧 备受关注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于今年7月由北京市政府提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经过审议完善后,计划于今年底正式表决。截至2月8日草案送审稿已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禁放烟花爆竹呼声甚高。 面对是“禁”、是“限”、还是“放”的纠结,武汉市民周顺波觉得“禁鞭”有些过头。“雾霾也好,空气污染也罢,燃放鞭炮并非主要原因,一刀切地禁止也难以解决主要矛盾。况且不放鞭炮,春节过的也就没什么‘年味儿’了。” 这场讨论中,不少参与者持中间观点,认为“治理雾霾应管住污染源头”“禁放以减少污染是需要逐渐唤醒的公众意识”。环保学者杨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个人认为没必要增加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却无法强制所有人这样想。“然而,通过关注雾霾天气,来唤醒每个人自发、自觉的环保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每年春节的烟花爆竹燃放问题,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建议,若禁止燃放,政府可以组织烟花爆竹燃放表演,让老百姓有个热闹的去处,“这样限定了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燃放表演,不仅可降低成本、便于处理燃放后的固体废物,还能大大降低因燃放烟花爆竹而引发的伤人、火灾等事故,减少环境污染。”(记者倪元锦、廖君、陈俊、万一) |
关键词:鞭炮,空气污染,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