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专题库

我心中的小康社会

http://www.hebei.com.cn 2013-01-21 10:35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社会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小康社会又是如何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成为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呢?在每个时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答案,一个不同的期盼。

  儿时的记忆,在我成长的这片黄土地上,饥寒交迫的年代里,小康是力求温饱的追求与向往。记得80年代的岁月里,外公一个采购队长的工资一个月才三十几块钱,有“商品粮”福利待遇,属于那个时代的高工资段;外婆半天工扎出十几个鸡毛儿掸子还挣不到一元钱。犹记得,那时街上来了卖小泥人的货郎,我总是可以从外婆那里讨来她扎鸡毛儿掸子、糊纸盒、扎灯笼的零钱去买自己喜欢的纸老虎、啯啯、小吊人什么的,若是外公从秦皇岛回来,还能够抱上个洋娃娃、小汽车去孩子堆儿里显摆。但有些孩子想得到这样一件泥巴或是秸秆做成的小玩具,愿望都难以实现;有的就是拿他们的奶奶攒了半年的旧布条去换。在农村长大的小孩子都爱吃百家饭,别人家的饭菜香嘛,不管到谁家,坐下就吃从不客气。村里的小孩子都爱和我玩,因为我常拿白面馍去换下他们手里的玉米面饽饽。后来挨了打,才知道我吃的白面馍在当时是多么珍贵,年幼无知,哪里知道那是外婆娇宠我,分了外公很少的福利口粮给我吃的——精米精面。也许我能吃上白面馍和白米饭,这样的生活就是那个年代人们所向往的小康社会吧!

  少年时代的记忆里,是在学校里学习江泽民主席党的十五大报告会议精神,展望21世纪,我们的生活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也许那时对书本儿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社会生活完善,这些词汇还不是很理解。只知道,那时我不再为糟蹋白面馍挨打了,精米精面已不是稀罕物。小镇的主要路段铺上了柏油路,电力一改往日白天送电晚上停电的惯例,砖瓦房上抹上好看的水刷石,黑白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都成了农村人普通的家用电器。我的父母亲在侍弄自己责任田的空闲,还经营加工业。在这个温饱年代里人们所向往的小康是学会创业,经济文明的兴起。

  在青年时代的记忆里,对建设小康社会主题的理解就更为深了一步。新生态文明村的试行,一改农村旧貌。水泥板路村村连通,电网交织,闭路、电话天下信息天天通,农民一边务农一边可以到周边沿海工厂做工,也或是发展养殖,也或是建立瓜果蔬菜集产地,温室大棚,滩边养殖......总之走向富裕的路就在脚下,就靠你用智慧来走出成功的一条。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为一体,村子被评为小康村,幸福、满足、感恩,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小康”。

  后来才知道,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上说: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现在还有3000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城镇还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最低社会保障水平线以下,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温饱。

  在十六大、十七大这两个连续的五年中,融入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信息交流与融合,依靠着城市口岸的小村经济在迅猛的发展。能源、交通、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填充了农村对外界信息的空白。科技、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丰富了小村人的生活,让小村人也有了更多的社会认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小村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小村被评为了市级文明村,一系列惠农政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每个年末我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感受,都洋溢在政府发放养老金的那些银行卡上。2010年我的父亲已年满六十岁,政府的惠农津贴里就发给他三张保障卡:第一张是政府补贴养老金保障卡,第二张是计生委补贴独生子女养老金保障卡,第三张是我为父亲办理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卡,还另外为他办理一张农村合作医疗卡。生活不是说说而已,一蹴而就的事,面对父亲的年迈、健康体质的消弱、各种疾病的袭来......每当此时,作为独生子女的我,莫名的担心就会犹然而生,总是羡慕姊妹兄弟多的家庭,儿女都围在老人身旁,多人供养一个老人,担子要比一个人来承担轻的多。总是默默的对自己说,努力赚钱,把日子过好了,我一个顶他们三个,也能让父亲安度晚年的,这样的祈愿就成了我心中的一座大山。正是这些惠农政策里的银行卡减轻了我照顾父亲老年生活,压在身上的那些负担。惠农福利银行卡是父亲幸福老年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我如同有兄妹一样的依靠。有如此优越的社会经济体制,有如此幸福的社会惠农福利保障,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达到了小康呢?

  在惠农福利银行卡减负后,我开始追逐我的精神生活,追逐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腾飞的脚步,联通网络。建立自己的博客,接收外界信息传播的方式转型——从狭隘的电视一角、书报一角拓开到世界的每一角,接触更多我国民众生活的小视角。当在万博千章里偶而看到某灾区孩子衣衫单薄的照片;当看到近在城市边缘的山区人还在沿用我们70年代里的火盆取暖;

  当看到《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这则来自网友2012年论坛上的帖子:

  禄劝乌东德镇是一个苗族自治县

  太平小学、中村小学就坐落于险峰峡谷中

  当地一位女老师这样形容这地方的险:“我家就在下面,每学期我回一次家都得坐在半路上哭一次,简直就是蜀道呀”。

  太平小学,学生近60人,大部分孩子依然每周从家里背柴米自己生火做饭。中村小学共17人,学生全部走读,中午饭有些学生自己带冷饭,有些直接就不吃,饿到放学才回家。......

  我们从贫困走向温饱,走向当今社会生活和信息多元化的优越,回眸一路走来,生活在社会发展前沿的城市化新农村是幸运的,但看到我们祖国有众多同胞还在贫困的生活中挣扎,心情又是沉重的。

  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时期,赋予“小康社会”的意义也不同,它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步入这个走向更高智慧的社会主义小康全面建设的大发展时期,我眼中“小康社会”的内涵,是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每一句嵌入民心,那铿锵有力的话语,对全国社会民生的关注。我希望我们现有的生活向高科技智慧城市的目标迅速转型。更希望在网络中不再有衣衫褴褛的孩子,不再有为一百元学杂费而辍学的孩子;日行一善,从我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善小的捐助能把大的温暖攒聚;能够让他们有更好更近的学堂就读,看到他们幸福的笑容。中国血脉里永远流淌的是团结、共享、和谐共进,全社会不再有一个贫困的角落,社会主义市级新生态文明村变成智慧城市型文明村,那就是2020年我心中的小康社会模型。

关键词:小康,社会,生活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郑风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