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专题库

衣食住行话小康

http://www.hebei.com.cn 2013-01-10 15:3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我出生在60年代,经历了40多年的生活变迁。不惑之年,不敢说对生活能够理解多深,但却经历了从贫穷到殷实,实现了好多心中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对“目标”一词情有独钟,觉得没有目标的生活是没有质量的生活,小康就是能够实现想之所想的一个个奋斗目标,让生活更殷实的一种状况,尤其衣食住行等,最能体现生活质量了。

  一、先说穿衣。我们小时候曾创造过一个土名词叫“疙瘩呢”,当时没网络而未成网络语,是为缺憾。那是参照“呢子”来的。当时,呢子料子的衣服是高档,晴纶、的卡料子的衣服是奢侈,“疙瘩呢”是土布家纺。这家纺不能和现在比,现在的家纺那是时尚和特产。“疙瘩呢”可是经过母亲的双手一丝一缕纺织出来的,有“疙瘩”绝对不能去埋怨母亲双手的粗糙,只能去怪棉花忒孬了,织出的布会起球而成就的“疙瘩”。你知道那是用什么样的棉花织就的布么?是用砖头砸开干棉桃抠出的棉花。就是用这样的赖棉花经过纺、织、染,做成衣服、鞋袜、被褥。当年,我的目标是能穿上“洋布”衣服,就显的光鲜了。可那是要凭“布票”来买的,受到好多限制的。所以穿“疙瘩呢”一直到了读高中那年,才有了“洋布”小棉袄,晴纶裤,孰不知,棉裤还是“疙瘩呢”的。

  等到改革开放,穿衣开始五花八门。我谈对象时,她正在石家庄学裁缝,赶新潮,后来送我一件刚时兴的羽绒服,认为是天外之物,觉得是个不可企及的目标。因此而成就了我们的姻缘,说是“衣为媒”,一点都不为过。

  如今,小孙女出世了,学过裁缝的妻拿出她的压箱底衣料为孙女做衣服,总不及买来的成品衣看着顺眼。干脆婆媳俩商量了去逛商场挑选,顺便还给我捎带一件大袄,活里活面,穿着舒适温暖。心里就感慨,小康社会的穿衣一定会更加讲求美观、舒适、温暖,还会织进更多的科技成分在里边,起到保养健康的作用。

  二、说到吃,酸甜苦辣咸一涌而出。尽管我没赶上大饥大荒,但生活的五味皆自饱尝。小时候,生产队分的粮食不够吃,用杂食来将就。像萝卜蔫儿,红薯干儿,吃到肚里臌胀,却不顶时,放学回家,饥肠辘辘,寻不到零食吃,对下了洋咳嗽(干咳)的毛病。整天是高粱面饼子、玉米面窝窝,老咸菜,过年时,多一样豆腐渣窝窝,更涩。我曾有个奢望的目标,啥时白面馍馍能吃个饱呢。幼小的心里最熟悉的两个词就是“粗粮”和“细粮”。粗粮难以下咽,细粮津津有味。十多岁才第一次吃到大米,视为珍馐,总把大米误以为“细粮”。至今珍藏着当时的一种重要票据,几两“粮票”。民以食为天,这是多么经典的话语啊。

  等到实行土地联产承包之后,地里打的粮食像滚雪球一样,一年比一年多,白面馍馍吃着都没味了,不就菜,咽不下去,有时便切成片下油锅炸了吃。如今,吃香的喝辣的,不再是那些朱门中人了,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我有一份工作,时不时参加一些活动和应酬,好酒好茶品过,山珍海味尝过。这是时代赶的,不能不注重营养搭配,合理膳食了。所以觉得,吃出滋味,吃出健康,体检时各项指标都是“减”号,也是小康社会追求的重要目标。

  三、关于住房,几多感想。一上学,便被灌输理想: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曾不止一次去立志要实现这一目标,却只能是童年的美好梦境罢了。可能因此而使我经常梦到老家时的四合宅院。北三间,南过道,西两间,东厨房。说是四合院,院子小到伸双手能摸到东西墙,统共才二分多点的宅基地。我兄弟姊妹多,只有憋卡着住,想有片自己的小天地,那是不可能的。冬天烧火炕,夏天睡房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都烙进脑子了,不做梦才怪。后来实在住不下了,申请到一块宅基地,但盖房成了问题。只好拆了厨房去盖新房。起石头、打坯、倒坯,我没少出力气。房子盖好了,我们家却落了话柄:“五间北屋半架梁,千万别拉断间墙。”说的是拆下来的梁短,接一段墙才能有个大一点的屋子,好为我们兄弟们娶媳妇住。可想当年的房子多简陋了。

  生产队散的时候,我买了一处牛棚住。我教书,妻种田,攒了几年,便翻新了它。为了装装脸面,五间北屋浇筑了四架挑梁,一改过去我们家被人取笑的历史,换成:“五间北屋四架梁,任凭拆拉断间墙。”房子翻新的漂漂亮亮、宽宽敞敞,儿子娶媳妇绝不含糊。

  后来我调到了县城工作,目标更高了,买了单元楼住,那环境就是不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满足不了了,孩子们连电视都赖的看,网络成了娱乐的主题了。手机人手一部,小孙女都有带音响、加闪光的玩具手机,学大人按键、捂耳、呀呀喊,逗得全家乐翻天。家用电器五花八门,触手可及,这可真是“按键”时代。所以,我认为小康社会的住房问题不是什么问题,主要是房子里面能充满温馨的笑声,体现更幸福的生活最实在了。

  四、再说行路。不怕你笑话,小时候想坐汽车,跑到六七里的冯村车站,坐上接站的军车,拉到七八里的邵明营房,再走回来,算是坐过了汽车。家里的第一辆红旗自行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买的,据父亲讲,那可是托了老鼻子的后门才买到的,愣是挤占了人家的指标。自行车在家里是大件,金贵的很,我是摸不着的。学习骑自行车是在考上高中以后,怕人笑话,晚上月亮下去学,放低座子,双脚着地学得快,两个小时就会了,可也有代价,不小心摔了个头破血流,成为笑谈。

  我从民办教师转成国办教师那年,买了个“嘉陵”骑。后来调到县城,又换了个大摩托,很风光了一阵子,但很快就落伍了。去年,儿子买了个小汽车,我坐上回老家,不风不火,不冷不热,感觉就是不一样。再就是,这几年,我们家光电车就买了三辆,车库都塞不下了。这么多坐骑,说去哪还不是一句话么?

  我屈指一数,骑过、坐过的车太多了,还有什么车没坐过?对了,现在,京广高铁刚开通,从我们村穿过,还没坐呢。不过,这是马上就可以实现的目标,不用急的。届时在G字头车上看看我们的村貌,一定是前所未有的感觉哦。我能想象到小康社会的车速一定是更快的,节时皆能,方便快捷。又有了个目标,再过十多年,赶我退休后,去云游四海,好好感受一番祖国山河的无限风光。

关键词:小康,目标,生活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郑风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