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小康
依稀记得,初闻“小康社会”是在初中那篇名为《桃花源记》的魅力古文。五柳先生的“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展示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世外桃源,一如天下大同,而这也正是中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普通百姓所追求的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时光荏苒,岁月穿梭,昨日化作尘埃,理想化昨现实。陶潜笔下的桃花源已经盛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中国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今天,普天同庆,庆这小康社会的初步实现。 我该如何去称赞你,小康社会?如果我是作家,我要用我的生花妙笔写出我对小康社会的希冀;如果我是画家,我要用我的缤纷画笔画出我对小康社会的憧憬;如果我是诗人,我要用我的华丽押韵抒发我对小康社会的追求;如果我是作曲家,我要用我的灵动音符传达对小康社会的期盼···只是,我很普通,一如那大海中的一粒微沙,我只能用自己生涩、笨重又贫乏的文字来描写我心中的小康社会。如同幼儿,看到朝阳下那耀眼的花朵,满怀的惊喜,却无以言语,唯有咿呀作语。 秋风作爽,冬日渐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渐落帷幕。新一代领导人的上任鼓舞着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渐显成果。时而回眸儿时,时而驻足冥思,时而展望未来,我对小康社会的内涵也渐渐明朗。 小时候,母亲时常对我讲老一辈人的事。如果生活是一曲交响乐,我是作曲家,那么我只能用纯纯低沉的音调向社会诉说那段往事。那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的生活,穿着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衣服,吃着纯粹的水煮菜,饥一顿饱一顿。尽管在我呱呱坠地时情况已经好转了很多,但我的童年依旧会有那么几个片段:昏沉沉的傍晚,我和哥哥像嗷嗷待哺的小鸟一样坐在门口,手托着腮,朝路口张望,盼望下一个走过来的身影会是下班回家的爸爸母亲······那时的我单纯的向往一种生活,一种吃饭可以打饱嗝的生活,一种再也不用眼巴巴地看着卖馒头的阿姨由远及近,从身边飘过,渐行渐远,留给我一个问号似的佝偻背影······ 秋季开学,无数次梦想跨进校园的我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欢欢喜喜的新书包,而是和哥哥一起到田间地头捡碎麦穗。乡亲们收割麦子难免会有残留的小麦穗,而这些麦穗正是我们上学的“学费”。开学了,去往校园的村路上来来往往的都是背着麦穗交学费的人。如今,九年义务教育早已普及,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贯彻实施,有的省市还免除了高中的学费。农村的孩子不再只是“一亩三分地”的生活,他们也走进了校园,开始了梦想的起航。 “安居乐业”,中国人固有的乡土情结,而房屋寄托着中国人千百年的思乡之情,因为,即便奔跑在天涯海角,终究要“落叶归根”。家里先前的房子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我上初中时也有二三十年了。一次轻微地震,屋顶便开始漏雨,不久北房的房顶在轰鸣声中垮塌!母亲不厌其烦的催促父亲修理房屋,改造加固。父亲却总是摇摇头:“闺女的学费不能动,先凑合凑合吧。”这一凑活就是好几年。初中生活走过了大半,邻居们都重盖了房子。远远望去,我们的小房子坚强地矗立在盆地里。那年夏天,闷热异常,雨水甚多,可谓“屋漏偏逢连阴雨”。某夜,暴雨突袭降至,四面八方的水在我家汇流,睡前点的蚊香不知所踪,而地上的我也随“河”漂流。翌日,当我在父母的床上醒来,才发现父母在家门口往外舀水了整整一夜,早已汗流浃背。那一刻,父亲的背又弯了好多,母亲的双鬓又添了些许银发······天晴后,“洪水”渐渐退去。父亲决定掀房重新盖,“不能再让闺女被水冲了”,“闺女的学费不能动,先借钱盖······”。老房子在我备战中考的路上轰然倒塌。原本神往的新楼房却因资金不足断断续续,五年的光阴,却仍是半成品。而我,早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尽管生活仍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我们一直在路上,不曾停止。父辈的奋斗恰如一部浓缩了千千万万平常百姓家的小康奋斗史。小康,就如一首悦耳的交响乐,绕梁三日的交响乐需要各个乐器的配合,而每个家庭不正是那环绕耳边的乐器伴奏吗?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我们依旧在路上! |
关键词:小康,社会,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