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库 > 专题新闻

之十: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长城新媒体评论员
2018-03-13 17:35:30 
分享:

  ●长城新媒体评论员

  深爱人民,所以总是牵挂;体恤疾苦,才能解决真的问题。

  走最崎岖的山路,到最贫困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革命老区阜平县,同乡亲手拉手唠家常;曾在张北县坝上农村,踏雪访贫问苦,同干部群众促膝谈心话脱贫……“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寒冬到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留下的谆谆嘱托。

  在河北,总书记最先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进军令。

  阜平和张北,位于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域之中,曾经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总书记这句励志语的鼓舞下,河北涌动起脱贫攻坚的热潮。

  在阜平,习近平提出扶贫开发工作四项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这给左冲右突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本地的现实情况出发,阜平坚定不移地针对各种新老问题精准施策,扎扎实实地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五年间,阜平县依托本地资源,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不断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骆驼湾村土地贫瘠,种地不挣钱,阜平县请技术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这里昼夜温差大,适合蘑菇种植,于是食用菌种植被选定为脱贫产业;种蘑菇建大棚要钱要技术,于是阜平县推出“政银企户保”贷款模式,化解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一项项工作的铺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无一不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精准识别、对症下药。

  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王重润总结阜平的脱贫经验时说:“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

  在张北德胜村考察时,总书记在徐海成家给他算了一笔脱贫致富账。想起当时的情景,徐海成评价自己,“当初想得窄了。总书记鼓励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我特别受启发。”许多像徐海成一样的群众,深陷贫困就困在了思路上。所以,脱贫的根本是转变观念,要实现可持续的“脱贫”不“返贫”,关键在于思想脱贫,接受新的发展观,自己拥有造血的功能。

  德胜村世代种植土豆,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收入微薄,总书记一句话“马铃薯原种育种这一项有希望做大吗?”,给了当地党支部思路,几个月的时间,男女老少齐上阵,马铃薯育种大棚建了起来,并且联系上了专业网络平台来推广销售,未来德胜村还要打造马铃薯全产业链。思路的转变,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走出了一条脱贫的阳光大道。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这几个贫困村的面貌也在一天天改变,骆驼湾村的乡亲们想跟总书记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可好太多了!”他们的家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到去年年末,骆驼湾村的贫困户由五年前的146户减少到了5户,顾家台村贫困户由75户减少到了4户,这两个阜平县的村子顺利完成了贫困村退出验收,而张北县的德胜村则在脱贫道路上逐渐彰显出的“榜样”力量。

  越来越多的山区人民,依托政策摆脱了困顿,有了站到舞台中央的勇气和自信。

  现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3年时间,我省扶贫脱贫到了关键的攻坚阶段。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再次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未来三年,河北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拼搏,会以更饱满的激情和干劲,把脱贫攻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关键词:河北,脱贫攻坚,信心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