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似乎越来越成为农村过年的“标配”。今年春节,新华社记者在山东、湖北、安徽等地乡村调查发现,农村大龄男青年结婚难问题突出。比如,山东一名25岁的女生一天见了5个相亲对象,湖北一个2000人的贫困山村里大龄结婚困难村民多达190多人,安徽潜山还出现了专门利用农村大龄单身男青年急于娶亲的心理实施诈骗的团伙……凡此种种颇具“魔幻”色彩的案例,无不显示着大龄单身男青年的婚恋问题,已经成为一些农村地区突出的社会问题。
笔者老家在安徽西南部的农村地区。过年期间,也对此话题有深切的体会。有三户人家在历经多年的过年相亲后,终于成功将儿子“嫁”了出去,其中男子最大的为33岁,最小的31岁。这些人家一扫往日过年的阴霾心理,喜滋滋地筹备婚宴。我家经营小超市,过年期间天然发挥着“婚介所”功能。至少有4名家有单身男青年的家长托我父母帮忙给其子“物色”对象,言辞恳切又忧心忡忡;一位已经35岁的单身男子,在长达几年的过年相亲后仍未能如愿,今年选择外出旅游逃避“逼婚”。而新婚甚至已育也并不意味着婚姻家庭的稳定,已经有多对因春节相亲走到一起的男女分道扬镳。
正如新华社的报道,农村男青年娶媳妇如此之难,彩礼重、男多女少、生活流动是三大主因。但客观来说,这些至多只能算表面和直接原因,解决这三方面的困境,可以暂时和局部缓解农村男青年婚恋难题,但更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农村男青年的生活与发展问题。
与传统农业社会不同,现在的农村男青年实际上已经成为“故乡容不下理想,城市容不下肉身”的一代。出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让他们不得不背起行囊远赴城市,靠自身努力改变个人命运与家庭生活,而城市只为他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劳动报酬,个体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精神补给还十分有限。这两年,农村和城市在此方面均有发力,诸多利好政策频频出台,但成效还未全面反映在农村男青年的婚恋领域。在农村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在城市,进一步改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物质与精神服务,解决他们在婚恋、教育、职业培训、医疗、子女入学等问题上的困难,才是破解农村男青年找对象难的根本之策。
与此同时,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也要摒弃。比如,男多女少的现状,与农村地区长期盛行的“重男轻女”观念直接相关。高价乃至天价的彩礼观念,也急需文明新风的感化。可喜的是,在我的老家,健康文明的婚恋观正逐步成为主流。生男生女都一样、低彩礼甚至零彩礼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年轻女性的生存现状、受教育情况已基本同男性无异,我的几个女性适婚亲戚、同学里,有不少人都是象征性地向男方家收取彩礼,再以嫁妆的形式返回给小两口。双方满意,皆大欢喜。更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新观念并不是什么政策、规定约束而成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风气。我将这种观念的转变,归功于经济条件的改善。
有人将农村男青年婚恋难与城市女青年婚恋难归为一类,但细究起来还是有区别的,农村男青年是“被动型单身”,属于“刚需性问题”,城市女青年是“主动型单身”,属于“结构性问题”。城市女青年单身更多还是源于个体经济能力提升后的自我意识增强,而农村男青年单身则是受困于经济地位未提升、所处环境观念尚待更新的双重困境。帮助他们找到对象、组建家庭,既需要各项具体细则的出台和落实,从长远来说,还是要大力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进城务工青年的生存发展需求,并在物质改善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甘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