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时评

给技术穿上安全服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斐渔
2018-02-23 09:22:19 
分享:

  “复活”灭绝物种、消除致病基因……这不是拍科幻电影,而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实现的愿景。不久前,基因编辑工具CRISPR引入临床治疗,被《自然》杂志列为2018年值得期待的科学事件之一。“在基因测序帮助下,科学家有望深入了解那些影响癌细胞生长的基因。”这让不少绝症患者看到了病愈的希望。

  基因编辑技术,通常被称为“基因剪刀”。借助这把神奇的“剪刀”,人们可以像编辑文字一样,修改承载了主要遗传物质的DNA(脱氧核糖核酸)链编码,从而改变遗传性状。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生活,从认知生命到治疗因基因缺陷引发的疾病,基因编辑技术将帮助人类实现“完美人体”,为生命健康领域探索的持续突破奠定重要基础。

  基因编辑技术创造科技红利,然而其背后也隐藏着不易察觉的风险。去年8月,美国、韩国等国科学家合作,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编辑了人类胚胎中的基因,修复了导致严重疾病的DNA。虽然实验所用的是丢弃胚胎,本身不能存活,但有人担心,如果基因编辑工具将来用于能够成长的胚胎,是否会导致“定制婴儿”等伦理困境?此外,当前的基因编辑技术仍不成熟,又该如何避免脱靶效应,尽可能保障临床试验、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虽说技术是中性的,可如果没有相关规则、政策的指引与护佑,技术就有可能拐入灰色地带甚至误入歧途,所带来的影响也必将是灾难性的。

  正因此,科学界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非常谨慎。“对于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需考虑技术、社会以及伦理问题,属于限制级研究。”早在2015年,全球基因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就此问题已达成共识。目前,全世界有近20个国家立法明确禁止改造生殖细胞的基因。在怎么开展研究的问题上明确尺度与界限,凸显出学界对技术可能引发风险的关注与重视。

  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乔治·丘奇曾感慨:“一旦基因编辑被证实安全有效,再讨论可能就太晚了。”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创新与突破,影响力从来不局限于所属领域,它还将波及人类社会规则的诸多方面。比如,当无人驾驶走进我们的生活,打方向盘的权利交给机器,危急关头的瞬间如何做出“最佳选择”,在法律责任、伦理规范上还面临困境。只有未雨绸缪,让制度设计匹配技术发展的速度,科技才能始终朝着良善的方向进步。

  40年前,全球第一名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诞生之时,曾引发巨大争议。反对者认为,“体外受精”有违人类的自然生殖,可能会创造出畸形人。如今,虽然质疑的声音不绝,但不可否认的是,试管婴儿给很多无法正常孕育后代的家庭送去欢乐。多年的跟踪研究也表明,通过这项技术出生的孩子,在健康方面和自然受孕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科技认知的节点,是未来应用的起点,给先进技术划定禁区,绝不是要把这扇窗完全关上,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通风”。以理性的态度、长远的眼光看待科技发展,技术必将回馈人类更多福利与惊喜。(斐渔)

关键词:基因编辑,技术,安全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