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

“菜篮子”奏响协同发展合奏曲

来源: e观沧海  作者:高永维
2018-01-22 21:24:12 
分享:

  在北京市民的菜篮子里,如今已装入了来自津冀127地的莴笋、西红柿、苹果、樱桃、羊肉、鲤鱼等120个农产品品种。北京市牛羊肉供应的近80%主要来自津冀地区的屠宰企业,产自津冀两地的蔬菜、水果则占据北京市场供应量的近两成。(1月21日河北新闻网)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满四周年,近四年来协同发展给三地带来了什么,可能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体会。有的人认为交通便捷了,三地的连接更紧密;有的人认为资源要素重新配置,三地的发展更有力;有的人认为生态治理合作加强,绿水青山已成常态……这些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可喜变化,都是协同发展带来的重大利好,也都让三地不断感受到希望和美好。

  变化不只在宏观方面,其实也在很多细节上。譬如北京市民的“菜篮子”和津冀农民的“钱袋子”。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场产自河北地区的食用农产品来自全省近118个市(县)的63个品种,累计交易量近370万吨,交易额约180亿元;产自天津地区的食用农产品来自9个区的57个品种,累计交易量约21万吨,交易额近20亿元。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市民吃到了放心的农产品,而津冀的农民则由此实现了增收。这又是一曲协同发展的动人合奏曲。

  单来说一说河北。河北省是蔬菜生产大省,蔬菜四季生产、周年供应,在满足京津市民“菜篮子”上,即便相对临近的辽宁、山东等地,河北也是具有地利优势的。然而,因为蔬菜等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诸多不便,特别是信息和销售渠道的不对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河北农产品的地域优势还没有充分释放,河北虽然是“菜园子”,但是却并没有完全成为京津的“菜篮子”。

  在协同发展的春风里,这一现象得到彻底改观。举办京津冀蔬菜产销对接大会,生产、销售信息实现充分共享,北京当地种了什么菜、种了多少、市场缺口有多大,河北根据这些信息有效供应,就做到了有的放矢;创建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有什么问题了随时沟通协调,就彻底打通了流通等环节;共同开展执法检查、检验检测,防控输入型风险,就不断提升着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这些实打实的措施,丰富了京津市民的“菜篮子”,也鼓了河北农民的“钱袋子”。

  协同发展是重大的政策利好,而要将政策利好用好,则还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在这一点上河北也是不余遗力。为了保证北京市场农产品的充足供应,“十三五”期间,河北设施蔬菜每年递增40万亩,到“十三五”末生产规模要达到1200万亩;为了满足人们不仅追求吃饱更追求吃好的需求,河北还努力把农产品做成品牌,使河北的农产品成为好吃、放心、绿色的代名词;为了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河北还坚持做到价格公道,既不搞恶性竞争,更让农户有钱可赚……这样的政策叠加协同发展的利好,“菜园子”也就逐渐向着“菜篮子”转变。

  搭乘协同发展的便车,将农产品做大做强,京津市民丰富了“菜篮子”,河北菜农富足了“钱袋子”,红橙黄绿的蔬菜等农产品,就成为了牵系三地的浓浓亲情,就会带动运输物流、市场商贸等一批产业兴起,就能广泛地实现三地的互利与共赢,奏响了一曲协同发展的动人合奏曲。

关键词:菜篮子,京津冀协同发展,市场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