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矛盾成为发展新动力
●汪金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五年来中国发展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而,多年来我们的根本任务,也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吃饭、穿衣、住房、教育、就医、出行等基本生活问题。 而如今,中国人均名义GDP,已从1955年的150元、1980年的463元,逐步跃升至2016年的53974元。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从建国初期的“贫困”、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逐步降低至2016年的30.1%。距离国际标准的“富足”,只有一步之遥。 在十九大的记者招待会上,教育部负责人介绍,“这五年,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民政部负责人介绍,“近6000万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人社部负责人介绍,“在脱贫攻坚战当中,解决了480多万农村建档立卡困难人员的转移就业问题”;卫计委负责人谈到,“初步建立了分级诊疗体系,以基层为重点,配置医疗资源,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就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这一切,都标志着全国人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还有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等“新四大发明”,不仅成为中国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而且有望成为拉动全球消费的新引擎。 从“温饱”奔向“小康”,再从“基本小康”跃向“全面小康”,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生活,自然成为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这种期待,既来自于发展的成果和经验,也来自于坚定的信心和信念。 新矛盾开启了新思路。以前我们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上学难解决了,上好学仍有待解决;看病不再难了,进而希望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养老机构数量增加了,希望养老服务质量能同步提升;贫困户脱贫了,下一步希望能够发家致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多元,提出的要求也会更高。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新矛盾提出了新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既体现在区域层面,也体现在产业层面,既体现在物质层面,又体现在精神层面。现在人民群众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不只是吃饱穿暖,而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有迫切的需求。由“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美好生活需要”,既意味着民众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也昭示我国社会有了明显进步。哪里有问题,哪里就应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新矛盾激发了新动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任务,也释放出巨大的新动力。化解新矛盾,既是智慧之源,也是力量之源。下一步工作的着眼点,就是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新矛盾带来了新希望。重新定义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变迁的把握,但归根到底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十五年”的发展阶段论,描绘了中国2020年以后,从第一个十五年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第二个十五年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取向、政策设想和实现路径,为未来改革发展确立了明晰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目标,也让我们看到了新希望。 今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八个更”,紧密呼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只要我们紧扣新矛盾、瞄准新目标、踏上新征程、无愧新时代,就一定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
关键词:新矛盾,发展,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