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医学人才选择儿科”是好事
近日,十九大“党代表通道”在人民大会堂第二次开启,又有20位代表走上通道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采访。代表们从各自的行业出发,谈到了两年来各行各业取得的进步。从事儿科影像学诊断工作已经40年、接诊了30多万名患儿的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贾立群是当天上午出现在“党代表通道”的第一位北京团代表。和患儿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为了病人可以随叫随到的他,谈到了儿科医生职业队伍在这两年的变化。(10月20日《北京晨报》) “候诊3小时,看病3分钟”是很多家长带孩子看病的感受。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每2300名儿童才配备1位儿科医生。儿童人口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目前儿科医生缺口近20万人。与此同时,二孩政策实施,儿童数量增加,儿科医生紧缺问题更突出。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儿童就医难等问题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说到这儿,笔者想起此前媒体刊发的一则新闻:由于近段时间天气忽冷忽热,孩子们很容易感冒,导致儿科门诊量骤增。浙江省杭州市开发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费建良说:“最多的时候我一人一天要看接近200个孩子,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下班。”我想表达的是,医生也是普通人,也需要合理的休息时间,如果一名儿科医生一天接诊200个孩子,在如此高压力之下,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健康,而且还可能造成误诊、误治等医疗问题。 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是儿科医生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在7个省(区、市)开展的儿科资源调查显示,儿科医生的工作强度是同一医院其他非儿科医生的1.68倍,收入却只有其他科室的46%。加上儿科医生工作责任大、风险系数高、收入配比低,导致缺乏岗位吸引力。儿科医学生的就业困难导致了儿科专业招生困难,有些高等院校因担心就业率受影响,不愿意举办儿科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后也大都不愿意从事儿科职业。即使普通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选择从事儿科工作,但一有机会就纷纷“出逃”“转行”。 基于上述原因,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儿科医生总数持续下降,人员流失严重。一面是二孩政策放开之后持续增加的儿童数量,一面又是儿科医生总数的持续下降。“一升一降”的背后,体现的不仅是儿科医生供不应求的窘迫现状,更是群众对补齐儿科资源短板和医疗服务水平的强烈诉求。两难困境,如何破解? 治疗儿科医生短缺的“并发症”,中央“对症下药”“综合施治”,在战略上作出统一部署。去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了由六部委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意见》,提出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加强儿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基本满足儿童医疗卫生需求。其中还提到“儿科专业重开”,招生高校要从8所增至39所。虽然儿童就医需求暂时难以满足,儿科医生增长速度还赶不上群众的期待,但从顶层设计上补齐儿科人才短板,其坚定的决心与果断的行动毋庸置疑。 当然,补齐儿科人才短板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特效药,除了顶层设计,还要尽快制定出台更加详细的配套政策。比如,在高校恢复儿科本科招生的同时,还应理顺儿科本科毕业生进入医院的渠道,可以让儿科本科毕业生先到基层工作,使其较快成为正式医生;比如,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由医学类院校或较强的专科医院定向为边远地区或地市、区、县、乡以下医疗机构培养专职的儿科医生。与此同时,有关机构或管理部门应尽心竭力、尽最大可能在条件允许范围内,提高儿科医生的收入水平。 令人欣慰的是,这两年来,随着许多向儿科医疗方面倾斜的措施的出台,比如提高儿科医务工作者的薪酬待遇等,对推动儿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今年慕名而来参与应聘的毕业生就超过了4000人。而儿科3年前只有14名医生,今年已经增长到28名。高校毕业生争先恐后地选择儿科是好事。正如贾立群所说:“我相信,咱们的儿科医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会选择儿科。”(丁恒情) |
关键词:医学,人才,儿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