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中秋过成了节
瓜果梨桃上市的时候,日子接近了中秋季节。季节一到中秋,人们立马就会感到“天凉好个秋”,果真这样灵验;盛夏的酷暑,被中秋风一刮,被中秋雨一下,立马就会让你出门得添衣,睡觉得盖被。只有中秋季节,人们才体会到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是一种什么感受。 中秋,恰逢三秋之半。不仅瓜果梨桃上市,就连空气中都会飘来苞米、稻谷的香味,对于辛辛苦苦劳作一春一夏的农民来讲,丰收已成定局。看看漫山遍野的果子,看看一望无际金黄的庄稼,一股喜悦自然就会涌上心头;有人说:中秋季节,正是不冷不热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人们自然想到要庆贺一番,也不知是谁最先提议,要在中秋之际,设一个节。 中秋季节,正处于农忙之际,虽是我国的第二大节日,却过得很简朴。在我国,一说到过节,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吃什么”;而中秋节,就是简单地吃几块月饼,并没有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又炒又炖。这中秋节,在我国,恰好和“国庆节”脚前脚后,很多时候,中秋节就在国庆长假里,属于“节中节”。很多工薪阶层,恰好在这个时节,抽出时间回家看看老爸老妈,然后,带着一家妻儿老小去旅游;把国庆节、中秋节过成“旅游节”,是一种幸福体验,是一种“获得感”。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佳节,作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却是始于民间。史料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尽管中秋节,又有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种种之名称,我觉到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百姓节”。是百姓们用来庆贺团聚、丰收的一个节日,更是百姓生活中的“自娱自乐”;古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影,用“百姓节”给平淡乏味的生活增加一点喜悦,才“发明”了这个“百姓节”。 “百姓节”,是老百姓自己的发明创造,也是群众文化传播的一个范例。你看中秋节的那些习俗,哪个不是很简朴很贴近生活?不管祭月,还是赏月,乃至很多地方的做法、习俗,都是在“自娱自乐”,一点没有铺张浪费,更没有公子哥做派;这或许就是中秋节得以传承千年的一个理由?就是今天日子过富足了,也不见谁在中秋节大手大脚。中华民族节俭的传统美德,在中秋节得以充分体现;这或许就是中秋节能够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的一个原因。 是老百姓把中秋过成了节日。也是老百姓用自己特有的文化形式,文化符号,文化记忆,将中秋节一步步传到了今天;尽管日转星移,岁月更替,节日在民间一直不断去除糟粕,推陈出新,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中秋节样子。中秋节的生命力,来源于民间;中秋节的传承力量,得靠民间文化和习俗推动;中秋节能够再传承下去,也是因为百姓需要,是因为代表了百姓意愿。直到最近几年,中秋节才被列入“法定假日”,给这一节日,带来新的生命力。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迄今为止经历了约五千个春秋。中国人的生活史,就是一部春播秋收的历史。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每个事件都有其因果,古代学者认为事件的因都是人为的,相当于农夫的春播,而事件的果相当于秋天的收获物了。所以,中国的史册可以命名为《春秋》。这样,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百姓要在秋的中间镶入这样一个节日。 百姓自己的节日,有理由过得红红火火,有理由越过越红火。同样的道理,为政者,只有“为民生、顺民意”,才能“得民心”,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就和中秋节能传承下来一样,百姓的节日,寄托百姓的期待。顺应百姓期待者,才能“顺势而为,顺势而生,顺势而兴”。(唐剑锋) |
关键词:中秋,农业,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