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强音

雄安“三原则”彰显改革担当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彭飞 2017-09-12 09:43:3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宣布设立雄安新区已有近半年时间,新区建设进展如何?新区究竟新在哪儿?未来又将驶向何方?这不仅是雄安当地老百姓的关切,更是全国上下的关注。近日,官方消息显示,雄安新区的规划出台之前,有三条原则已经“板上钉钉”:一是绝不搞土地财政;二是一定考虑百姓的长远利益;三是绝不搞形象工程。三条原则,条条扎实,字字有力,聚焦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症结,探索着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不搞土地财政,在全国范围都有示范效应。从中国近几十年城镇化发展历程看,一些地方政府搞土地财政、以房地产主导城市发展,已经形成固定套路。由此可能带来的问题包括:推高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吹起楼市的泡沫,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如何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很大程度上要从土地财政这个根儿上破题。雄安新区明确的这条原则,浇灭了不少炒房者的淘金梦,却可能打开地方城市化发展、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另一条原则,一定考虑老百姓的长远利益,也有深意。其意涵在于:让当地每个老百姓成为新区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比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遇到征地拆迁。以往的模式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农民拿了钱走人或者搬入楼房。眼下虽然有了保障,但未来如何发展,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却很少涉及。雄安新区的这条原则,实际上是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分配城市化带来的诸多现实利益,分享城市发展的各项成果,真正让老百姓与城市的未来融为一体。

  而第三条原则,决不搞形象工程,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领域,以往有些城市追求的是一步到位、面子上好看,却不尊重自然规律。比如直接从其他地方移植已经成熟的植被,城市虽然绿起来了,但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雄安新区确定的这条原则,恰恰意味着真正遵从生态建设的规律,其背后的政策逻辑是看长远,保证对未来的统筹和谋划,而不为眼前的短期利益所诱惑。

  这三条原则放在一起看,则更能读出大文章。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无论是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还是完善城市化红利的再分配机制,抑或是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这些既是近年来舆论空间关注最多、讨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制约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症结。而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如今勾勒的这三条原则,与其说是针对以上具体而现实的问题,不如说更彰显着整个国家关于这个时代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新尝试。换句话讲,雄安新区的创新举措,如同一个清晰的坐标,彰显了改革担当,也是面向未来的探索。

  37年前,深圳特区成立。如果说那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吃饱饭”,第一位的任务是扩张规模与提高速度,那么今天雄安新区则要解决“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问题,需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从深圳到雄安,从扩大对外开放、实现经济转轨,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不同时代和阶段自有不同的历史命题,然而步履坚定的我们,一定能闯出新的天地。(彭飞)

关键词:雄安,改革担当,创新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