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长城时评 >> 时事快评

让塞罕坝精神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动力

来源: 长城网 作者:中兴 2017-08-30 17:31:1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确实,塞罕坝人的品格和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对于推动广大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鲜活的示范引路意义和精神动力作用。

  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塞罕坝精神,对于脱贫攻坚事业来说,也同样可以、而且应该,成为一种强大精神动力。

  因为,55年来,塞罕坝人始终牢记国家对林场建设赋予的四项使命任务,即(1)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级用材;(2)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3)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4)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

  从脱贫攻坚事业来说,党中央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重点、难点和差距,都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奋斗,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成就极其显著、举世公认,但是,那些还没有脱贫的地区和人口,脱贫的难度极大。而且,从时间上说,现在确确实实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

  所以,面对脱贫攻坚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从参与脱贫攻坚事业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驻村工作组(队)的一线工作者,到贫困地区的党员干部、贫困人口当事人,都应当学习塞罕坝人那种始终“牢记使命”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真刀真枪干一场!以坚定的使命担当意识、顽强的作风和行动,切实、如期、坚决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因为,塞罕坝地区最初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艰苦,属于高寒气候和荒漠地貌,植树造林的条件相当差,而且,一直以来,塞罕坝人开展造林的技术装备条件也非常差,这样的状况,非常类似于现在大多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情况和处境,但是,塞罕坝人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荒凉寂寞,不计较付出回报,经过几代人、几十年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终于建起了今天这一巨大的、宝贵的生态屏障,而且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林下经济等,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所以,参与扶贫攻坚事业的各有关方面,也都完全可以从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中,汲取强大动力,用聪明智慧和勤劳双手,强有力地、实实在在地推动脱贫攻坚。

  因为,塞罕坝人通过植树造林,以及依托这一资源优势,发展相关的多种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没有高能耗、没有高污染,实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保障和促进了当地群众的健康权益,使当地群众生活在了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的环境中,而且也吸引了众多外地人前去休闲旅游观光,为当地带去了可观的购买力,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等朝阳产业、“无烟工业”,促进了当地脱贫致富。从现在各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群体的状况看,绝大部分也是处于山区、半山区乃至深山区,交通不便的地方,总的说,生态环境还是很好的,没怎么遭到污染、破坏,这也成为当地通过走“绿色发展”之路脱贫致富,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天然禀赋和突出优势。

  所以,在脱贫攻坚事业中,各地各界谋划发展路子时,也完全可以参考借鉴塞罕坝人所走出的“绿色发展”之路,着眼于当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而必须摒弃引进或上马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项目。(中兴)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