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这五年|同心同向 唱响燕赵脱贫壮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平均每年减贫100万人左右;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9.84%下降到2016年底的3.89%,下降5.95个百分点。其中,燕山—太行山的贫困人口由218.89万人,减少到76.85万人。与此同时,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17年7月3日《河北日报》) 信心写在笑脸上,数字是最好的答卷。5年前河北有62个贫困县、9000多个贫困村、694万贫困人口。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是小康路上的“拦路虎”,向贫困开战,我们没有退路。仅去年一年,河北省有10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超出年度计划4万人。2012年至2016年,全省贫困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了3531元,贫困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民生福利,获得感不断增强。“众擎易举,独力难支”,成效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离不开各级干部的真抓实干,更离不开群众与党同心同向。 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小康,蕴含着民众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当年,聂荣臻元帅曾在河北阜平战斗生活,留下了“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的心愿。人民的期盼就是施政的“指南针”,重任在肩当仁不让,必拔穷根是使命更是担当。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面临数量多、难度大、时间紧、易返贫等种种困难与挑战。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真抓实干,资金投入力度空前,去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6.1亿元。其中,省本级专项扶贫资金21.6亿元,较2015年翻了一番;市县两级安排扶贫资金11.5亿元,较上年增长95%。专项资金为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加强版”的脱贫攻坚政策让许多“老大难”的民生难题有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线。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找准“路子”,才能迈开“步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脱贫攻坚“手榴弹炸跳蚤”是不行的。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2016年以来,河北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八大专项行动。精准唱好产业扶贫“重头戏”。产业扶贫,固然是一把“金钥匙”,但不能因为发展心切,就“捡进篮子都是菜”。河北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实行绣花式、滴灌式扶贫。出台42个扶贫专件,努力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撑起了精准脱贫政策框架的四梁八柱。 把“要我干”变“我要干”,不等不靠,勤劳致富。如果仅靠“输血”,各项脱贫指标或许能够很快达标,但基础不稳、根子不牢。“宁扶井杆一尺,不扶井绳一丈”,像井杆一样能扶起来又能立得住,让贫困地区实现自我“造血”,帮助乡亲们靠自己的力量真正站起来迈开步。“幸福不会从天降,双手干出小康村!”涉县后牧牛池村的100多位留守老人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劈山开路、凿石垒堰,用3个多月时间钎凿锤击修出一条6100米的“愚公路”,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拔穷根,“后池百老”唱响了荡气回肠的“脱贫志气歌。 古有愚公移太行,今有壮志拔穷根。没有什么比追求幸福更能激发热情与激情,没有什么比上下同心更能凝聚精神和力量。让我们把“五个指头”握成“一个拳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全省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携手担当脱贫攻坚的时代重任,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燕赵儿女众志成城,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唱响全面小康路上的燕赵壮歌。 |
关键词:河北,脱贫,小康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