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上的京津冀”启动协同发展新引擎
从石家庄出发,半小时到保定、邢台、邯郸,1小时达北京、天津。以北京为中心,覆盖1亿多人口的1小时交通圈、生活圈初步形成。 京津冀一体化首先是交通的一体化,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轨道交通是“破题之作”。我们经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同样,对于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基础工程和先决条件。 通则达,“通”是前提,“轨道上的京津冀”直接促进了人才的交流互通。高铁出现之前,京津冀之间的交通线路不足,人才的流动性也比较低。而如今,随着一条条高速铁路的修通,坐高铁像坐公交一样方便,解除了许多上班族的后顾之忧,并带来了三地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京津工作,河北居住;京津安家,河北工作”已经成为京津冀人才交流互通的日常场景。 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人的流动带动了资金、技术的流通,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让京津冀得以全方位沟通互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同投资组建的天瑞星光热技术有限公司在沧州设立子公司,总投资16亿元;中关村国内首个创新中心落户河北保定……这些都是“轨道上的京津冀”拉来的成果。 “轨道上的京津冀”关键是“快”。如果说高铁是京津冀的“大动脉”,那么城郊铁路、公路,城乡道路等等就是“毛细血管”。完善京津冀交通网络,必须畅通“微循环”,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打通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将“快”进行到底。 随着“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建设,三地之间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流通就会更自由,也将助力京津冀三地更加紧密互动。 “轨道上的京津冀”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使得三地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大动脉”的贯通让京津冀动力十足,“毛细血管”的畅通促进了京津冀的“微循环”,最微小的经济“细胞”也由此充满活力。交通方式的改进,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进而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激活了发展全局。从这个意义上讲,“轨道上的京津冀”启动了协同发展的新引擎,将助力京津冀携手跑得更快更远。(郭雪营) |
关键词:交通,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