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把“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
太行山深处的阜平,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看望困难群众,共商脱贫致富之策。在这里,总书记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5年弹指一挥间,20多万阜平干部群众汗水和泥,苦干实干,让这个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合一”的地方焕发出勃勃生机。(2017年5月21日《河北日报》) 脱贫攻坚重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阜平着力在精准上下功夫,始终把“精准”贯穿脱贫攻坚的全过程,用“绣花”功夫谋划推进产业、以问题导向倾力改善民生,精铺脱贫路,精建新民居,精心惠民生。如今,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10.81万人下降到去年底的2.8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8%下降到14.79%。行走在阜平,听到最多的话是:阜平变了,真想请总书记再来看看! 脱贫攻坚,关键是要精准发力,必须找准主攻点。精准扶贫不是搞一阵风,也不是搞“一刀切”,而是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问题导向,找准主攻点,有针对性地拿出务实管用、长远长效的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真正趟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脱贫致富路。当前,产业扶贫仍然是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只有扶出“产业”,精准扶贫才算扶到了家,也才能更好地帮助贫困群众断掉穷根、开掘富源。 从阜平情况看,通过外出考察、多方咨询、反复论证,立足当地空气、水、土壤好,没有工业污染的独特优势,最后确定发展食用菌产业为“脱贫路”,可谓做到了精心谋划、精挑细选,并努力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真正设身处地站在贫困群众的角度看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脱贫上见实效。到2018年,全县将发展食用菌3.2万亩,带动10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毋庸讳言,脱贫攻坚如同爬山一样,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实际上,衡量一个家庭是否是贫困户,不能只看收入,还要看支出。一位农民有两万块钱,但如果他供着两个大学生,那么,生活可能就非常紧张;一位老人,他手里有万元存款,但一场大病可能会使他重新返贫。从这一点来看,脱贫攻坚必须精心改善民生,让贫困群众生活更富裕、教育更普惠、看病更方便、出行更便捷、生态更文明,拥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实际上,贫困群众“获得感”的多与少,就是看他们通过精准扶贫得到了多少便利、获得了多大实惠,这也衡量着精准扶贫的直接成效。阜平认真实施民生政策措施,着力抓好建立在富民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就业基础上的群众增收,抓好建立在学校建设和贫困学生救助基础上的教育保障,抓好建立在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和大病、特殊慢性病再次报免补偿基础上的医疗保障,抓好建立在低保水平提升和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基础上的社会兜底保障网络建设,切实精准地把各项扶贫措施落到实处,让贫困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住房改造是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扶贫之举。通过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最能让群众感到脱贫攻坚是真正想为群众带去实惠的举措,从心里燃起对脱贫致富的希望,将心思和精力放在突破上、放在发展上,这无疑是最有效的强心剂。阜平坚持因地制宜,对城镇规划区内的农户实施就地城镇化,对有特色、适合发展旅游的村庄进行改造提升,对居住分散、生活条件恶劣的村庄进行易地迁建,一户一宅,一家不漏。目前已完成提升改造1200户,今年将完成2000户,这些改造过的新民居不仅适宜人居,更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打好脱贫攻坚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强化责任担当,增强行动自觉,始终把“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在“精准”上想新招、出好招、用实招,真正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 |
关键词:脱贫攻坚,阜平,民生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