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商共建共享”走向共赢
一项倡议,如果广泛吸引了不同情况的国家、不同身份的人,说明它切中了时代脉搏,契合了时代需求。 即将赴中国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波兰总理希德沃,出发前还在忙着准备推介波兰中央机场建设项目。这个未来的空中交通枢纽,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后顺利进展,波方将在论坛期间与中方签署合作协议。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的出租车司机格兰德勒,在车上装饰了“丝绸之路”“中国梦”“一带一路”等内容的标语和旗帜,还自制了宣传手册,义务向德国人传播“一带一路”的理念,现在已经聚集了10人左右的志愿小队。这两幅场景,折射出“一带一路”倡议在遥远的异邦激起的回声。 遍观人类发展的历史,社会的进步必然需要以一些共识为基础。植根千年发展的经验,回应现代化进程的需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正在由中国倡议转变为全球共识。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中得到成功运用,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指明了一条合作共赢的道路。 有学者曾用某发展中国家的铁路地图来说明共建:有的发展中国家,过去的铁路往往是从一个内陆山区通往一个沿海港口,再从另一个内陆山区通往另一个交通枢纽,两条线路并不联通,当年帮着修铁路的人,只是为了把山里的矿运回他们的国家。“一带一路”则是立足于推动参与国的发展,新建的铁路是把港口和枢纽——两个大城市连接起来,刺激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然后建设者再从中得到商业回报。 有外国人用自身经历来说明共享:有的非洲国家常年闹疟疾,过往一些资本雄厚的制药企业想到的只是花钱治标,对根治这种疾病兴趣不大。沿着“一带一路”,青蒿素配制的中国抗疟药品迅速进入非洲。科摩罗的莫埃利岛项目,一年就实施了两轮全民服药。仅在第一轮服药后4个月,岛上3.7万多居民的人群带虫率就从23%骤降至0.33%。因为中国人和中国,“莫埃利和昂儒昂已经没有疟疾了”。而中医中药也在类似的过程中享誉海外,比如针灸已经获得103个国家的认可,每年的服务产值够买70架空客飞机。 正是这种互助的思维、双赢的方式,让“一带一路”凝聚起越来越庞大的参与队伍,反过来打开了更大的共商局面。亚投行成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纷至沓来,用行动给全球投资人带去了加入“一带一路”的重要信心。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近30个国家的领导人与会,参会名额炙手可热,渴望共商下一步合作举措的诉求不言而喻。从丝路基金致力于支持资源开发、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的成立初心,到已经签约15个项目、承诺投资60亿美元;从中欧班列构建起快速发展“大动脉”,到涵盖一个个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六廊六路”合作框架逐渐成形……“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的景象,不仅在政策沟通的会场上演,也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构架中显现,而民心相通的磁场,就在这润物无声的场景中慢慢形成。 在学者们对全球公共产品的定义中,受益广泛、非竞争、非排他、利在当代、延续未来等特点,都是行稳致远的关键,也正是“一带一路”建设试图达到的目标。回想倡议刚刚提出时,有人在问“带”划在哪里、“路”建在何处,有人不断猜测中国的“地缘战略用意是什么”,还有人急于把任何项目都塞进来等着中国买单……3年多过去,倡议的核心精神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为一己利益建设贸易线路的施工图,也不是动别人奶酪的计划书,更不是一厢情愿的大礼包,而是要以一种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合作思维,搭建打破区域界限的“五通”平台,树立一面引领包容性全球化的旗帜。发展的现实,将是最好的回答。(曹鹏程) |
关键词: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