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赖活”比“出走”更可怕
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在人才“破茧”。近日,《人民日报》对121家企业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不少企业反映,创新中遇到“人才瓶颈”,在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人才和人才流动等方面,鼓励创新的人才政策落实还不是很到位,导致人才请不来、留不住,企业创新借不上人才的力。有企业高级研发人员月薪达6万元,但扣除“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实际到手才3万多元。(5月8日《人民日报》) 讲到人才问题,人们的注意力大多放在“人才出走”上。其实“人才出走”只是少数现象,对于大量的人才来说,他们干得很不开心,早就有了走的欲望,只是囿于各种原因,他们没有出走,或者没有走成,可他们在现有的岗位上,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大量的人才在岗位上其实“赖活”着,在一些“国有”背景单位里,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关于人才难留,很多人都想到收入、职称等外部输入性问题。这确实是影响人才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但这并不是唯一原因,对于有些人才来说,甚至不是主要原因。很多时候,人才是受到环境的束缚,是单位文化和生态让他们伤透了心,有了“好死不如赖活”的心态,在岗位上消极过日子。 职场有所谓的“三个三分之一用人观”,要用三分之一能干的,三分之一关系户,三分之一拍马的。有领导说,如果不用这三分之一拍马的,那么做领导图什么?这种用人观是成问题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恶劣的生态环境,具有腐蚀效应,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这种“三个三分之一用人观”,搞到最后,得到的恐怕全是有关系的和拍马的,而人才只能挤到一边。 对于一些人才来说,没有用武之地,找不到发展空间,可能比不能解决收入、职称等外部性问题性质还要严重。身在这样的单位,人才的心已经不在此,早就有了出走的念头。出走是不容易的,但只要具备条件,还是会出走的。更重要的是,即便他们不走,也有了混日子的想法。当一个单位,连人才也开始得过且过,这个单位的前途可想而知。从这意义上说,“人才赖活”比“人才出走”更可怕。这也提醒我们,必须树立人才本位,真正围绕人才需求,下决心解决一些问题。(毛建国) |
关键词:人才出走,人才赖活,人才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