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中取宝写人生
——读吴官正著作《闲来笔潭》感悟片断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古往今来,能成大器者无有几人者,但凡成为俊才贤能者,无不皆是刻苦用功、博学才深、品行端正之人。然而若能实现此才俊,必须厚积薄发,从少年开始就得奋发努力,惜时酷学,敢攀高峰。今年春节假期,我有幸拜读了吴官正先生大作《闲来笔潭》,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其奋发苦学精神,远远超出常人,称得上世间罕见的且心智高尚的俊才贤人。 俄国大家别林斯基说过:“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只有贤人的著作,才是我们子孙不该浪费的不灭的财富。《闲来笔潭》乃是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发行,现已出版印刷10多次了,全书36万字,分为五部分:“岁月难忘”;“静思杂记”;“读书随感”;“春水煎茶”;“少长闲集”。从书中看到,作者从一个农村极为贫困的苦孩子,历尽无数艰难困苦,一步步成长起来,最终成为国家栋梁,党和人民的优秀领导干部。通览全书不难看到,吴官正先生以诚挚朴实的文风,谦虚谨慎的品格,燃烧灵魂的激情,精湛生动的语言,及深邃渊博的知识,撰写了自己蹉跎岁月,坎坷人生。但他在书中字里行间不时地流露出,感激人民的养育之恩、党的教育培养、政府的关怀扶助,如他所言:“总觉得是寸草难报三春之晖。”《闲来笔潭》这是一部极为丰富而又极其宝贵的人生教科书。所学所取内容很多,而我只谈有关读书学习的几点粗浅感悟体会—— 苦难和贫穷,往往是人生的无价财富。作者在本书第一部分“岁月难忘”中,记述了自己贫困家境和童年求学的悲凄生活。他的家乡是江西余干县乌泥村,位于鄱阳湖南岸。由于家贫拮据,祖孙三世同堂,难以维持生计。但是,穷人的孩子懂事早。他小时候,就看到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年到头常喝稀菜饭。他下决心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改变家里的现状。8岁时,父母送他读私塾,仅用了几个月,把识字的三本书很快学完,就能背诵《千家诗》和《纲鉴》。9岁时,家里实在穷的没法,只好中止学业,直到全国解放。1950年秋天,他常趁拾猪粪的时候,到学校教室旁隔窗听老师讲课,认真听,用心记。老师很受感动,就让他交些粮食当学费。他背着父母,从家里“偷”了几升米,用一条旧裤子扎着,就到学校报到去了。这一年,他12岁了,入学就上四年级。他仅用三年时间,就读完了小学六年级的课程。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贫穷,但是贫穷给人造成的苦难,可以使人产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吴官正的好学精神,早已感动了家人。在这里,仅举两件曾让吴官正难以忘怀的儿时往事:一件是,1953年夏,他考上了余干中学,心里很高兴,可是读初中时伙食费交不起,因为开始给的助学金太少,每个月3.6元,而伙食费6元。为此,妈妈带他去集上卖一篮红薯,只卖了三角七分钱。他拿着钱,到学校交了伙食费。第二件是,1954年发大水,家里的田地、房屋全都淹了,一无所有。这学费就更交不起了。母亲看他上学的态度坚决,说啥也要让儿子坚持读下去,便将自己和姐姐、妹妹的首饰拿到县城银行卖了十元四角钱,总算交上了学费。他还记得母亲、姐姐、妹妹把这些多年积存的宝贝拿出来要卖掉时的情景,她们都大哭起来,他也不住的掉泪。为了学业,什么都舍得,太难啦! 意志和毅力,常常是开发出智慧的矿藏。吴官正先生很早身临苦境,饱受贫寒,受过压迫和欺侮,所以他胸装抱负,奋发读书,立志走一条不同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人生道路。正是因为他在青少年奔求学业的过程中,经历了无以数计的艰难困苦,方磨砺了自己顽强的意志,进而开发出学习智慧的矿藏。他读书非常刻苦。1953年夏,他考取了余干中学,到初二下学期,将初中的数理化全部学完。他还当上了班长,加入了共青团。1956年8月底,他被保送鄱阳中学念高中。他入学时,高中一年级的全部课程都自学完了。在上高一时,把借的高二、高三的课本在一年内全部自学完。到了1957年6月,他向学校领导提出:“高一学生能不能报考大学?”校领导回答:“不行,没有这个规定。”从高二开始,他就自学大学的数学,用了两年时间,学完了极限、导数、微分、积分、概率论、复变函数和偏微分方程等课程。高二、高三每学期考试,各门功课都是五分。辛劳是人生真正的面貌,用功是完成学业的基石。1959年夏高考时,吴官正不幸患病高烧39.7度,一边打针一边坚持考试,他终于考取了全国最好的一流的大学清华大学。入学不久,他被分在动力系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二班。学校给了他甲等助学金。由于把高等数学已经自学到大学三四年级的水平,因此学习一直很主动,成绩很好。大学一年级时,他在班里当上了团支部委员,二年级时,当选了班长,三年级时,又被选为班上的团支部书记。1962年3月21日,他因品学兼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5年,他清华大学毕业。在毕业前夕,他在校党委的关怀督促下,又考取了研究生。莘莘学子,一路披荆斩棘,攻克学业难关,从小学到研究生,他相继夺取了被历史永恒记录的五个毕业证书。 办学和重教,恰恰是国家的万年根本大计。对于人民来说,除了吃饭重要,就是医疗和教育,而教育才能使国家繁荣和民族强盛。吴官正先生每当想起自己艰苦求学的往昔,心中就有说不出的酸楚。亲身经历往往激发出同情和正义。1994年,他已经来到江西省任职省长八年了。群众写给他的信有6.9万多件,亲自批阅的有4700多件。不少人写信给他,反映考上了大学缴不起学费。他对这些因家庭贫困而不能继续学业的同学,更有一种切肤之痛的感觉。所以他在处理这类来信时,总是设法帮助解决。12月的一天,他同时收到南京大学一位学生和她的辅导员给他的两封来信,叙述这位学生父亲早逝,全家6口人只靠她母亲负担支撑,家中几乎断粮,对能否完成四年学业感到渺茫。他立即给她们回信,让她安心学习,家里的困难由当地政府进行安排,也请学校给予帮助。还请省政府办公厅给这位学生转寄去一些钱,以解燃眉之急。吴官正先生深知,教育的不断发展,才能把国家不断推向先进和强大。教育乃是千秋伟业,必须狠抓务实,常抓不懈。他在江西当省长期间,看到全省没有一所国家重点大学,没有一个博士点,没有一位学部委员,省内大量优秀毕业生流向省外高校,这对急需人才的江西来说却是个遗憾。机会总是要带给有心人。1992年,国家计划实施“211工程”,准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他听了省教委负责同志的汇报后,便着手筹办,亲力亲为,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进入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的南昌大学。期间,他三次赴京聘请时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潘际銮,到南昌大学担任校长。他协助潘校长进行改革,合并了两校机构,组建了10个有优势的学科群,国务院批准建立金属塑性加工专业为博士学位授予点,这是江西省的第一个。2004年,南昌大学已建立了新校区,全校在校生达5万多人。并且,成为江西省与国家教育部共建的一所学校。1997年4月,吴官正先生调往山东担任省委书记。他到山东后发现,1998年全省的本科和专科在校生加起来仅18万人,每年的高考录取率还不到10%,绝大多数孩子难圆大学之梦。在他的直接参与和努力下,1999年年初,便提出了实现山东省高等教育“双百”的奋斗目标,即到2005年普通高校数量要超过100所,在校学生人数要突破100万。他还深深地认识到,建设一所第一流的大学,是加强名校建设的首要一环。他准备组建新山东大学,响应国家正在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他一面借到京开会的机会专就此事向国务院、教育部有关领导进行汇报,争取支持,一面给当时的省教育厅厅长滕昭庆同志写了一封长信,详细阐述建立新山东大学的方略和方案。加速建立名校的进程。2000年7月,教育部与山东省签署了重点共建山东大学的协议,新的山东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学校建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6个。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统计,山东大学的科技竞争力进入世界高校500强。更为可喜的是,2005年,山东省普通高校发展到104所,在校生达到117.13万人,顺利实现和超过了当初确定的“双百”目标,高考录取率达到72%。 成书云五色,醇香风四方。吴官正先生之佳作《闲来笔潭》,将世代流传,历久弥新。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也是我们家境贫穷的青少年刻苦读书的楷模。正如他所言:“不让一个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辍学。”他的重师重教、创办学校的优秀品格,开创了教育领域的一代先河。吴官正先生的心同祖国的教育事业,永远连结在一起!(王鹏翾) |
关键词:吴官正,闲来笔潭,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