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热点推荐

[e观沧海]让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的心灵

来源: 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凤敏 2017-02-17 15:32:3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河北省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的皮影课上,五年级的赵书辉正聚精会神地耍着皮影戏《三打白骨精》。手中翻舞着5根竹棍,嘴里念着地道的对白,脚下制动着锣鼓,学耍皮影戏2年的他,如今已有模有样、韵味十足。赵书辉说:“除了制皮、画稿、镂刻、敷彩、缀结、操耍之外,我们还跳皮影舞、做皮影操。”这是1月26日人民日报《传统文化如何浸润校园》一文中,介绍河北省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上皮影课的情景。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把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不可或缺,把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紧密融合不可或缺。乐亭县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的浸润,让我们在下一代的身上看到了文化传承的热情与希望。

  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旨在让孩子们从小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树立起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近日,中央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这就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有利契机和基本遵循。

  传统文化不是唯古是尊,也不是盲目排外,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学习和传承,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让传统文化进校园,就要注重发掘地域文化底蕴,让青少年学生产生文化上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这就需要融合融入,把传统的地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让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焕发光彩。

  传统文化不是赶时髦,而是一个延续的常态化、生活化的过程。随着“国学热”“非遗热”“诗词热”的不断兴起,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一些急功近利的“幼儿读经热”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有的学校举办成人礼、毕业礼,上千学生在操场上三跪九叩;有的学校让孩子们穿着汉服摇头晃脑;还有所谓“女德班”“国学班”,其作秀成分有多少?孩子们能真正学到什么?值得深思。

  我们今天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应该以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为核心,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 “国学热”的时候读经典,“非遗热”的时候学技艺,“诗词热”的时候诵诗词,要么请几个专家传承人做几次讲座、办两场活动,凭“三分钟热度”,掺杂了商业目的,注定是无法实现文化传承的。

  要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就不能把传统文化作为封闭的、对立的文化形态,而是要紧密结合当下文化形态,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情和独特魅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心灵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