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为何总被习惯性吐槽?
从198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走进亿万国民心中,如今央视春晚已度过了30多个春秋,被誉为“全球华人的年夜饭”。毋庸讳言,央视春晚早已变为一种文化符号,而不只是一档综艺节目。 曾有网友感慨,“自我记事以来,看春晚就与包饺子、吃团圆饭、写春联、放鞭炮等传统习俗一样,是过年的一部分。”这显然不是一个人的观感,而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真实感受。是故,著名作家冯骥才多年前就认为,除夕夜看春晚已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 三十而立。走过30多年的央视春晚,如今踩着时代的鼓点不断变化,以灯光、舞美为例,变得越来越时尚,也越来越大气,远非当年的简陋场景所能比拟。比如,几年前的一届春晚春晚,光LED屏就用了300多块,有人评价说已经“将舞美运用到了极致”。如今在节俭办春晚的导引下,央视春晚更显朴素大方,既显示出大国风范,又不失为华美优雅,做到了简约而不简陋。 “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近年来央视一直力推“开门办春晚”,不断与民意形成良性互动,真正做到了“集众家之长,合各界之力”。主旨很明确,就是让老百姓更加喜欢这道不可或缺的文化年夜饭。全力烹制好这道大餐,可更好地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遗憾的是,尽管央视春晚不断改造和升级,在保持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同时,更加顺应潮流,也更加接地气、更具亲和力,仍然招致了一些批评声音。几乎年年都成网友吐槽热点,问题出在哪里? “羊羹虽美,众口难调。”应该看到,相比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人的审美趣味在发生变化,评判能力大有提高,也就是说口味更刁了,越来越喜欢“挑肥拣瘦”,也越来越擅长“挑三拣四”。审美能力不断提升,折射出时代进步,也反正出我国的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如果观众的审美趣味始终不变,一味沉湎于旧有的套路,并不值得称道。 这也说明国人可供选择的精神大餐多了。应该看到,今日的中国已经全面与世界接轨,文化领域的某些方面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时代在变,大江南北、举国上下,老百姓在除夕夜可看春晚,也可看电影,可玩游戏,也可出去“撒野”,而不是必须“绑”在电视机前看春晚。这说明在多元化选择支配下,老百姓更有自主权,有人自然对春晚说不了。 整体看,一些人吐槽春晚并非坏事。尊重他们的表达权,并读懂他们的好恶,可利于工作改进。比如,春晚剧组把吐槽当成改进的动力,势必把春晚办得越来越好。 同时,笔者建议,那些习惯于吐槽春晚的人,也不妨多一些建设性意见,不能因为吃上了大鱼大肉就鄙视粗茶干粮,也不必因为选择更自由了就看不到春晚剧组不断改进的努力。“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哪怕不激赏春晚,也不必嗤之以鼻。理性发声,保持客观立场,这才是成熟公民所应具有的心态。 |
关键词:春晚,吐槽,央视春晚,老百姓,审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