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长城时评 >> 时事快评

爱本纯粹,怎可物化?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王金梅 2017-01-22 08:30:0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寿区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小勇(化名),因为考试成绩没达到家长要求(语文数学都上95分),家长要求孩子写保证书也不给压岁钱,被表姐放到网上,引发家长热议。(1月20日《重庆晨报》)

  父母对孩子的爱本是最纯粹无私的,如今孩子的成绩竟成为了这份爱的条件要求。当压岁钱和成绩挂钩,父母对孩子的爱就不再是一种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反而更像一场“等价交换”,交易的成分多了许多、关爱的成分少了许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最初开始的地方,错误的教育方法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表达错了方式,孩子只会“因爱受害”。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挫折教育,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从心出发,而不是任性而为。作为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又怎么能成为伤害孩子的人呢?压岁钱——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可小可大,可有可无,并没有人会在乎;但在一个五年级的孩子眼里却是很重要,是新年的期盼,是父母爱的承载。父母恰恰深知这一点,所以就把“拒给压岁钱”来作为“成绩不达标”的惩罚,就是为了让孩子“长教训”。

  爱本纯粹,怎可物化?“压岁钱”是“除夕之夜”中国人最传统最深沉的爱的表达方式。压岁钱饱含的是父母对孩子新年最美好的祝福,每一个压岁红包里都寄托了父母最深切无私的爱,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父母“一言不合”就把压岁钱收回,将这份纯粹的爱置于何地?总有一些父母偏爱“物质教育”,孩子如他们所愿就“物质奖励”,孩子不如他们的意就“物质惩罚”。物质的给予与否成为了许多父母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最直接的方式。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都可以物化,那么还有什么真爱可言?“金钱至上”、“拜金主义”——许多年轻父母价值观都在畸形发展。因为“不差钱”,所以“舍得花钱”,在某些父母眼里这是爱的最好方式。作为父母,必然是想要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因为他们把物质看得太重,所以才会把爱也物化,无论奖励还是惩罚都离不开“物质”。父母对孩子的爱物质色彩越来越浓,这是大部分年轻的家庭都在“误入的歧途”。

  如果任“物化的爱”野蛮生长,我们的青年一代将变成什么样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给予孩子的爱都是物化的,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只会变成一个急功近利的人,这难道是父母望子成龙所期盼的结果吗?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不应该过早地让他们介入世俗世界;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纯粹的,不应该地简单粗暴将它物质化。将爱物化,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任,是对亲情最大的亵渎。

  爱本纯粹,怎可物化?冰心在《寄小读者》里说过:“母亲对我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她的爱,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爱本纯粹,源于真心,不要让物质的浮云遮住真爱的望眼。爱应该回归本真,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最好的作品,无论聪明还是愚笨,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无论好看还是难看,父母对孩子的爱都应该是毫无二致的。(王金梅)

关键词:考试成绩,保证书,压岁钱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