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需要三步走
近日,网络上一则关于时间的热帖让很多人看完之后心里都“咯噔”了一下。“如果按75岁的平均寿命来计算,人生不过短短的900个月。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足够了。每过一个月,在一个格子里涂掉,你的全部人生就在这张纸上……”帖子里特别提到,假设我们的父母平均五十岁,你们天天见面,你能陪伴他们的时间有300个格子;假如你们一个月见两次面,你能陪伴他们的时间是20个格子;假如你们一年见一次面,就只有可怜的一个格子。(1月17日《法制日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许多时候,人们都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其实仔细想想,并非“亲不待”,而是我们总以为陪伴双亲的日子太长,却不知,计算下来,只不过寥寥数格而已。这样的计算是一种好方法,能够穿越铠甲击中我们心灵的柔软处,让我们背起回家的行囊。 常回家看看要成为现实,从长远来说,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是要播下一颗种子。俗话说,“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然而,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在竞争发展的今天,父母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培养孩子的竞争力上,都用在了为他们谋取幸福生活上,恰恰忽略的,是对他们亲情的培养。家庭如此,学校、社会在家庭亲情的培育上,也有明显的欠缺。由此导致的,是年轻人个人自由观念盛行,追求自我和独立生活,忽略了对老年人的照护。所以,人们想得到什么果,想要绽放什么花,就得栽什么树,撒什么种子,这是客观规律。 第二步,是要营造一片土壤。社会宣传什么,倡导什么,追求什么,这样的大环境是会对人产生影响的,并传导压力。当“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常态,当“金钱第一”成为圭臬,当把发展当成目的,当把奋斗当成追求,而忘记了发展和奋斗的目的是为了人更好生活的“初衷”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就被压榨在了心灵的最深处,成为了一种奢侈品。适当地放慢发展脚步,追求发展质量,营造“轻压力”的社会环境,个体也要学会自我调整和适应,“常回家看看”成为大家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状态,这样的发展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第三步,是要落实休假制度。单单从法定假期来说,我国职工的假期并不少,每年有100多天。但是,一回到现实中,就会发现情况很难乐观。相当多的行业,相当多的员工,是很难享受到正常的假期的,有的甚至连一月数天的轮休都难以落实到位。更有员工,担心影响职位与晋升,主动放弃正常的休假。落实好劳动保障法规,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法定假期成为普惠性的制度,真正把工作效率提升在八小时之内,这是常回家看看的重要前提条件。 只有把这些做到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明社会才能成为现实。(关育兵) |
关键词: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