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热点推荐

[e观沧海]“撕”的是封条,“毁”的是环境

来源: 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凤敏 2017-01-03 13:26:2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一场年度最重雾霾,让空气污染成为2016年岁末最热的中国话题,而且刚刚风来霾散没几天,接踵而至的跨年度重雾霾再次让人们置身于“十面霾伏”之中,就连2017年新年的第一天,很多地方都没能看到一丝阳光,只能囿于重重的霾伏圈中望霾兴叹。环境保护部1日通报,本轮重污染天气过程仍在持续,26个城市维持红色预警。监测显示,2016年12月3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49个城市空气质量为重度及以上污染,2017年1月1日空气质量为重度及以上污染的城市范围扩大,北京、石家庄、临汾等污染严重,东北地区、关中地区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也达重度污染,有城市达严重污染。然而,督查发现,个别企业存在擅自生产、撕毁封条等行为,违反限停产规定。重霾之下,这些企业如此疯狂、如此恶劣的举动,其底气何来?难道这些企业不知道“撕”的是封条而“毁”的是环境吗?是可忍孰不可忍!

  面对不断侵扰日益严重的雾霾,许多人感到无能为力,人们的出行和生产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困扰和影响。雾霾的形成,既有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人为污染因素,也有极端天气、厄尔尼诺等气候因素,其中人为污染因素是主导,污染源头多、散、广,特别是雾霾重灾区京津冀区域,其工业以火电、钢铁和建材为主,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煤炭消费占全国的9.2%,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倍,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期间,区域内主要城市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大,与区域工业排放叠加,直接导致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高发,无不显出有效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但谁能想到,有些企业义利观严重扭曲,为了一己私利,不顾限停产规定,不顾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撕毁封条、擅自生产,任性妄为、知法犯法,当止更当治!

  重霾之下,“去产能”是治霾的有力抓手,而治霾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等重大课题紧密相联。从地理分布上看,产能过剩行业比较集中地分布在淮河以北,与雾霾肆虐区域高度重合。目前,在环北京经济圈,包含能源、原材料等黑色系大宗商品生产部门在内的重工业仍占很高比例,钢铁、煤炭等黑色系行业依然产能大幅度过剩。201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七省市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形成,意在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这就好比在下一盘大棋,棋盘上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作用,各地各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强化协同行动,实施联防联治,加大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力度,这也是科学治霾的取胜之道。

  客观地说,治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制,但目前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大大超过环境容量,重拳整治雾霾刻不容缓,必须持续推进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等治本之举,以实现治霾“治本”之效。可以说,如果企业锅炉不熄、货车运输不停,污染物排放强度就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保持较高水平,雾霾就会反复来袭。

  然而,一些地方为了应付督查,搞运动式、项目式执法,甚至顶风作案、恶意应付检查,即便在当前多地雾霾天气红色预警期间,仍有些个别企业违反限产、停产进行整治规定,擅自撕毁封条、恢复生产,也有些个别企业不严格落实减排措施,实际减排量达不到要求,还有些省界地区小企业违法问题突出,任由炉顶废气逸散、烟气无组织排放,增加污染物排放量,令人触目惊心,不容小觑。

  毋庸讳言,雾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几乎不可避免的“工业病”,但“不可避免”并不代表可消极以对。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特定时期亦曾深受其害,也留下了治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使我们治霾有了一定的“后发优势”。与几年前相比,民众的环境意识和自觉更是空前强烈,全民都开始关注空气质量,从对PM2.5的懵懂,到争取治霾知情权,再到主动寻求健康防护,积极要求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全民推动空气治理成为治霾的强大动力。

  当然,治霾考验的不光是各地政府的治理能力,还需要排污企业的协同参与,决不能因钢铁、煤炭价格出现短期反弹而“好了伤疤忘了痛”,想方设法逃避“去产能”,甚至肆意违法偷排、擅自恢复生产,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速、税收和就业变相为这些企业开“绿灯”,甚至给企业站岗放哨,一听说有督查组下来就给企业通风报信,督查组一走,企业就立马恢复生产。殊不知,这种严重扭曲的发展观、政绩观、义利观,恰恰是当前治霾的一种思想上的“霾”,此“霾”不去,治霾只能沦为一句空话。

  “越轨者,规必惩之;逾矩者,矩必匡之。”个别企业违反限停产规定,擅自撕毁封条、恢复生产,不仅“撕”下了封条,也撕碎了企业良心,而且“毁”了环境,实在令人寒心、痛心。对此,我们必须加强企业监管,严肃问责,发现问题绝不姑息,一查到底,促使企业抵制住短期利益诱惑,不断增强协同治霾、改善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驱散雾霾,重见蓝天,才能驱散“会呼吸的痛”,在清新的空气中畅快地深呼吸。

关键词:封条,环境,雾霾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